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胡小石先生是《楚辞》研究的很好专家,“楚辞专论”是他《楚辞》研究成果的结晶。先生从史学、经学、文学诸方面,以文字学、训诂学、声韵学的深厚功力,对屈原作品作出客观、严谨、求实的研究,并根据文献材料对屈原作品中涉及的名物、制度作出考辨,绘制图表。全书旁征博引,视野广阔,卓识迭出,发前人所未发。本书由学生吴翠芬笔录,王立兴整理而成。
本书从性质上说,属于一种断代的区域文学史研究。主要通过考察明代福建地区文人士大夫于本地域诗歌传统自我塑造的过程,探究该地域文学在独特文化处境下的个性之所在,同时展示其与整个明代文学总体演进的联系及其意义。元末明初以来,福建地区的文人群体已通过与中央文坛的互动,有意识标举严羽诗学,以宗唐复古作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理想,奠定了某种风格特征。明代中晚,该区域的文人群体又以某种地域文化自觉,层累地构建一脉相承之“闽诗传统”。这种建构,本身是近世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生产在市民阶层的扩大或文化普及有关,当然亦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之所以选择“闽诗传统”在明代的生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试图在区域文学研究上探索一种新的路径,一方面注意不要使这种考察仅仅流于文学的空间分布,或令文化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的自律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骨感。这主要是
《民国中国小说史著集成(第3卷)》共收录小说史著两种,分别为《中国小说史》一册,范烟桥著,依据苏州秋叶社民国十六年十二月首版影印。首有包天笑《弁言》,胡寄尘、黄觉、赵眠云《序》,江红蕉《我的感想》以及作者之《引》。书凡六章,三四○页,约十七万字。全书以“此外以抉摘社会弊恶自命……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范烟桥的小说史是一直谈到民国小说,可谓真正的“现代文学史”;《说书小史》一册,陈汝衡著,依据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二月初版影印,全书凡一一二页,约四万字。首有作者《叙》和《凡例》。正文分十二章,包括《说书源流》、《宋代说书概况》、《话本》、《大说书家柳敬亭》、《说书两大派别》、《评话》、《弹词》、《苏州说书》、《上海说书》、《扬州说书》、《开篇》、《说书之艺术》等章节。
《文言小说文类与史部相关叙事文类关系研究》试图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原原本本地梳理古人对文言小说的内涵指称、价值功用、文体规范、特征特性、渊源流变的认识理解,参照文言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化,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文类规定性及其发展演化。 本书稿之“上编”,重点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论题:、关于文言小说文类观念之滥觞、关于文言小说文类观之生成、关于“笔记”与“笔记体小说”之文体观念、关于“传奇”与“传奇体小说”之文体观念。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卷)》是“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的东北卷。以区域性的地方卷本展开“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始于1999年秋季。作为由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策划和统筹、对民间信仰体系之仪式音乐传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的曲目、风格及传统研究”计划的第二阶段,它依然秉持了项目主持人曹本冶教授在阶段便为其定位的“对一些保存较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之仪式音乐传统进行田野考查,记录完整仪式的现场录音、录像及摄影,并搜集有关的文字及口述资料;将这些仪式音乐传统整理汇编,包括仪式音乐在信仰体系内的运用场合、功能、习惯、曲目、传承和传播方式、乐师与仪式人员等;从仪式音乐的生态环境切入其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分析研究仪式音乐
《英国的黄金时代:莎士比亚的世界》是基于“莎士比亚的舞台世界”展览活动的成果总结,该展览是大英博物馆为支持伦敦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文化活动。展览汇集了数量庞大的物件,这些实物与莎士比亚戏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该书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实物照片,以大量真实、可信的分析与论证为基础,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历史的视角探索莎士比亚及其艺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点带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形象生动、独具特色的世界。本书为读者还原出了一幅在处在黄金时代的英国原貌,同时也是属于莎士比亚创造的戏剧世界。
文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深刻地反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多声部。所以,伴随着这种复杂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苏联-俄罗斯文学也同急剧转型的社会一样,一改先前比较单一的面孔,开始了它阶段性的变化,并呈现出起伏跌宕、精彩纷呈的局面。本书即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军事文学作为关注对象进行深入研究,透视分析它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先哲加缪在他的名著中曾留下了这样一则隽永的寓言:众神为惩罚西西弗,判处他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本身的重量,巨石总要不断滚下山来,西西弗又得把石块再推上山去。但见他全身肌肉紧绷,脸颊紧靠巨石,肩头死扛,腿脚硬撑,双手竭力前推,如此反复推石上山,永无止尽……西西弗不幸吗?加缪答曰:不!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经历了过程,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与愉悦,攀登山顶的拼搏,足以充实一颖人心……西西弗是一个符号式的形象,是对人类缩影的勾画。我不及西西弗推石上山那种悲壮与坚毅,但我也是推石上山者,似乎也算是一个小小西西弗。
《网络文学符号学研究》研究的是: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的兴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既需要将其放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从其自身的特征和生产方式去探索。符号学作为一种通约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便于从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寻其意义机制。网络文学场内的规则是围绕着读者“人气”而来,在剥夺传统“把关人”权利的同时建构了一种新的评价体系。网络小说写作行为、文本叙事随之表现出旨在与读者建立亲密关系的间性特征。而资本对文学网站的注入,网络平台生产范式将评价体系与消费能力挂钩,把网络文学场内的权利主体进一步明确为读者中的消费者。网络小说文本性别身份区分一直比较明显,单一性别主体的个性张扬与作为写作主体的作者姿态下移形成反比。网络文学的价值来源有二:一是小说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