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南方八省师范大学编写的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从测量学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三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研究领域的当代特色。本书既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测量课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心理咨询、考试评价、人员测评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儒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海外的影响,却无法与《道德经》“道可道,很好道;名可名,很好名”形成的轰鸣相抗衡。西方人在把它作为“意义与生命之书”、“让生命更辉煌”、“创造的哲学”的同时,又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道家哲学的世纪。它所包含的玄妙道理、尤其是从他人向自己推进的运思方式,以及他人优位的价值心理,为人自己局限、依归宇宙万物一体而走向健康生活预设了迷人而着实的通途,这对解决人类正面临的能源、生态、人际关系疏离危机,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许建良编著的这本《道德经的图谱》吸收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等出土的近期新文献,放眼优选汉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对81章原文进行通俗翻译的同时,每章集中一个问题进行论析而勾勒具体的图像,从而在81个图像的折射和综合联动中,形成无形的《道德经》的总体
《捅破那层窗户纸》是针对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评论。无论涉及到余光中、、王朔、严歌苓、、阎崇年、余秋雨等当今文坛的大家,还是事,还是事件,作者关海山皆一视同仁,知无不言,剑走偏锋,一吐为快。作者思想深刻,文字幽默,能从众人视而不见的角度入手,一针见血,痛快淋漓,既有严肃的学术性,又有时尚的可读性。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诗各体均工,尤擅乐府、绝句。其内容或表现建功立业愿望,或抒写失志不平愤懑,或抨击黑暗现实,或关心民生疾苦,或流连山水风光,风格或豪放飘逸,或明秀清新,均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骨气端翔,兴象超妙,含蕴深厚,自然浑成,既表现其独特气质与个性,又充分反映时代之精神风貌,闪烁理想主义之光辉,故能代表盛唐诗歌成就。 《李白诗歌鉴赏辞典(珍藏本)》是本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之一。精选李白代表作品115篇,其中诗110篇、词2篇、文3篇,另请当代研究名家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其中诠词释句,发明妙旨,有助于了解李白名篇之堂奥,使读者尝鼎一脔,更好地了解李白文学成就之热情浪漫、超妙浑成、兴象丰富、风神清越
缪钺著的《冰茧庵论学书札(上)(精)》收录有名学者缪钺与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抢先发售出版,极为珍贵。论学友朋中多为文史学界名家,如吴宓、刘永济、陈?、劳斡、杨联陛等先生,内容广涉史籍考订、诗词品评及学界之书人书事,深具价值。其中与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诸先生学术合作期间的通函,尤见前辈学人治学的谨严风范。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6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5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每每针对社会热门话题、名家名人指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书着重关注世界文学发展与文学研究的近期新动态,重视对全世界文学大奖获得者作品的研究,重视对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的研究等。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中国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翻译、比较文学研究、图书评论与学术对话等。
长篇报告文学《生命即将远行》以江西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和广大“捐友”为人体器官捐献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为切入点,追寻一个个捐献者默默无闻的生命轨迹,记录中国十多年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生命接力的艰辛旅程,从人生最美、最无私的相遇中开掘生与死的主题,探寻生命重组的内涵和意义。作者以一颗平常心、悲悯心亲近生命,观照人性,讲述平凡生命在境遇中修改人生轨迹的故事,以无处不在的情感视角和理性思考,再现了“生命接力”的全过程,书写了一群普通生命的情怀担当,完成了新时代精神的一次文学重建。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然生命观研究》以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兼及其政论创作,借助文本分析、形上归纳等研究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在对托尔斯泰小说中各类人物的生活样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托尔斯泰的自然生命观的特质及其在小说中具体而微的审美意蕴。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然生命观研究》所运用的“自然”这一字眼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作家思想及其笔下人物生命特征的一种概括。“按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方式去生活”是为托尔斯泰自然生命观的核心内容。作家的这一观念与其对大自然的认识息息相关,而其笔下的下层人民及正面的贵族女性形象往往呈现出一种自在自然的生命特征,那些“思想”的人物即“忏悔贵族”则折射出一种自为自然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