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贺享雍的乡土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评论专著。贺享雍的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价值,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乡村志”系列为代表的十几部小说系统全面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40年间的巨大变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述了当代农民的方方面面,形成赵树理之后真正的“农民写作”。本书主要通过对贺享雍小说的分析,以及与赵树理、莫言等作家的乡土小说的比较,论述了在大工业时代、后现代时期和消费主义时代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乡村,如何处理东方化叙事与西方现代叙事结合等问题。
《新文学评论(53 Vol4 No3)》》所创栏目主要包含: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田耳;诗人档案·晴朗李寒;新文学史家访谈录·范伯群;珞珈论坛·校园文学再思考;刘醒龙研究专辑(三);批评前沿;湖北文坛微观察;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学术交流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早期,一小批作家凭借离经叛道的文章风格和对战后美国社会盛行的从众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迎头痛击,开始向美国文学传统宣战,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和他的《在路上》、金斯堡和他的《嚎叫》,以及巴勒斯和他的《赤裸的午餐》等——这些“垮掉派”作家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作品颂扬漂泊、叛逆、内省和率性——批判那个时代的虚伪和禁忌。通过对其人生故事、创作历程、主要作品等的剖析,本书全面展现了“垮掉的一代”的缘起、兴盛,以及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社会生活等方面留下的遗产,他们的思想、追求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妖怪为频出现在西牛贺洲如来的地盘,东土却没有?托塔李天王为何总是塔不离手?龙族的地位为什么如此低微?女儿国国王为何非嫁唐僧不可?白骨精的名字为何会刻在脊梁上?孙悟空疾恶如仇,为何会放走九头虫?是谁吹响了下界当妖的“集结号”? 无论仙佛、凡人还是妖怪,在这场由如来佛祖发起的取经工程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说,没背景的妖基本都死了,有背景的妖基本都被接走了? 作者将继续带领我们,在西游世界里,抽丝剥茧,从不经意的细节入手,解读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西游故事。
本论文集是北方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和研究生2016年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英语中动句研究》、《比较构式的汉日对比研究》《心理动词的结构》等等。就书总主题统领下的各篇论文内质外化而言,作者以多维视野对中外语言文化进行当代意识的多元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