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境与诗艺:中国早期神话意象演变研究/汉学大系丛书》是从图像入手来研究中国神话,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适合中国神话的实际。中国人研究神话,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以希腊神话的研究为参照系的。希腊神话研究由于其本身已很成熟,可为其他神话的研究提供范例。但是,成为范例很好,如果成了范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希腊神话由于有荷马的两大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等材料,以及众多的悲剧、喜剧,还有大量哲学家留下的文字,因而早已有了完整的文字记录。研究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识读和整理这些用古老的语言写成的材料,去伪存真,串联构建神话的系统。对于希腊人来说,神话已经在那里了,当时的艺术家,例如雕塑家、瓶画的画家,以及建筑设计师们似乎只是在使用神话。于是,希腊神话可以被理解成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伍尔夫不仅在小说创作上成就斐然,还是目光如炬的评论家。本书是她的文学批评精选,收录两卷《普通读者》和其他文集中的代表性作品。在这二十篇精彩的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她对奥斯丁、康拉德、哈代、劳伦斯、福斯特等名家作品的看法,文笔犀利深刻,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情趣与智慧,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附译者瞿世镜先生长文《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小说理论》。
“现代性”的意涵纷繁多样,至今仍是政治、文学、经济等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创作涉及空间建构、身体书写与文明批判等多重视角,同时内含中日两个叙事维度,为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多重面相提供了文本参考。本书以芥川1921年游历中国前后创作的近代中国题材小说为主线,以描写日本明治时期的“现代物”(Gendaimono)为参照,多维度探讨了芥川文学中有关“现代性”书写的实质与内涵,明晰了其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为重审芥川文学的特征打开了新视野。
唐人笔记版本众多,流传改编情况极为复杂,《唐代笔记小说叙录》不仅从史源学的角度弄清各书的材料来源和编纂经过,更通过具体考辨揭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古籍校雠学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以《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御史台记》、《教坊记》、《封氏闻见记》等五十七部笔记小说为切入点,每部皆简单介绍其书名及异称,详叙著录与版 本情况,用文献学手法考镜版本源流。
《维多利亚文学、能量与生态想象》将维多利亚文学与科学并置,探究了在一种新的资源密集型工业和经济秩序崛起之时,能量概念是如何被写进诸种文本中的。这部详尽的著作代表了21世纪学术领域内一种愈加重要的批评兴趣,其研究聚焦于能源问题的根本。它关注的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有限性以及污染对整体全球环境的影响初始被讨论的年代。书中各章讨论了查尔斯 狄更斯、约翰 罗斯金、罗伯特 路易斯 史蒂文森、约瑟夫 康拉德、H.G.威尔斯等人的作品,以及城市环境在文学想象中的表征,并由此论证,在无限能源的文化幻想与自然施加的物质限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为系列学术论文集,收录汉语史研究领域的论文二十余篇,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现象及其历史演变规律,涉及上古、中古、近代各时期的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研究,及汉语史领域内比较语言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作者多为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三集》精选清末民初小说作品130部,考察其版本状况,简要介绍相关信息,试图为读者认识清末民初小说(包括创作与翻译)提供一些可靠的资料,也为学界正确评价清末民初小说打下基础。与同类成果比较,《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三集》所选择的旧版小说作品特色鲜明,既有广泛性,又具代表性,既有丰富史料性与学术性,又具图文并茂的通俗性与趣味性。
写作于我而言是对自我痕迹的记录,感谢它为我带来的欣喜充盈与沮丧落寞,它逼迫我去重新看待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别的出路,去泅渡暗河。在诸多彷徨与改变之后,希望自己在结束的地方开始,从一个自然的写作者走向自觉的写作者。从王安忆、格非到路内、张嘉佳,从非虚构写作、乡土文学到新媒体写作热潮,《在结束的地方开始》21篇文章是作者项静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私人阅读札记,也是她面对当下广泛文学现象的回应与反思。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河流文明之国,历代关于河流的文学文本非常丰富,饶有趣味与美学意蕴。但迄今为止,聚焦这一主题现象的论著尚少。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河流文学”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将“河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和题材,形成与“海洋文学”并举的学术论题。“河流文学”主要指这几种文学文本:一是以河流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的文本;二是虽不以表现河流为主要目的,却以河流为主要叙事、抒情背景的文本;三是以与河流相关的事物、意象、民俗、文化为审美中心的文本。本书将中国河流文学进行整体研究,突破个体、局部研究的现状;考镜源流,通过对河流文学的源起、背景、发展过程的勾勒分析,揭示其中的演进规律、发展趋势,发掘河流文学的丰富内涵及跨学科意义;立足文本,特别是现当代河流小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