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裂变:卡尔维诺的艺术生存》是残雪创作的关于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的评论专集。卡尔维诺,以其充满奇思妙想、风格独具的作品,得到世界文坛的推崇,残雪用她独特的想象凝结成强大的理性,冷静剖析卡尔维诺的五部幻想大作,揭秘高难度的实验文学的内部机制。 在这部书中,残雪对卡尔维诺的重要代表作《宇宙连环画》《零时间》《看不见的城市》《假如一位旅行者在冬夜》《困难的爱》等深奥作品,以大异其趣的方法进行了令人再三玩味、反复思忖的解析精读,甚或仿拟式的文学创作;即以其文学创作呼应、实践、印证了此前剖析的卡尔维诺式的“垂直写作”之理念。其别致、其廓大、其精到、其浑融、其忘我,令人思绪翻腾、涵咏不已。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有关文学创作历代层出不穷。李朝军著的《宋代灾害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史和灾害史的背景下,分类考察了两宋诗、文、赋、词有关水、旱、蝗、疫、火、风、沙、雪、雹、地震等灾害的文学书写,对其主要内容和文学、文献、思想、文化价值作了比较翔实和全面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于灾害题材创作的文学意义、社会功能、创作动机及其相关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宋代灾害文学研究》聚焦宋代,但不囿于宋代,利用宋代文学、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典型性梳理了各类灾害文学创作的渊源传统,有利于增进对于历代灾害文学的全局性认识。 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解析,《宋代灾害文学研究》勾画了灾害肆虐、灾难深重的历史图景,复现了我们祖先艰苦卓绝的抗灾历程和救灾捍患的丰功伟绩,弘扬了忧国忧
本书以黔中古近代文学为例,依据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边省地域空间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侧重研究边省地理环境、地域区位和地域文化对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影响。黔中地理是典型的“大山地理”,黔中文化可命名为“大山文化”,黔人性格可称之为“大山性格”,黔中文学是典型的“大山文学”。以“多山多石”之地理特征和“不边不内”之地域区位为特点的黔中大山地理,孕育了多姿多彩、五方杂处、和而不同的大山文化。在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之涵养下形成黔人的大山性格。具有大山性格之黔人创作了大山文学。大山文学的传播不仅受到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之影响和制约,它的生产亦深深地打上了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的烙印。大山地理和大山文化赋予了大山文学的创新精神和“边缘活力”,制约了大山文学的文体选择,影响了大山文学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赋、文总集,收录了先秦至梁代130余作家761篇作品,历来被视为总集之首、文章渊薮,它分类、分体裒辑美文,对中国文学、文人的发展影响深巨。通过调查历代《文选》学成果得出对《文选》本体的探究比较全面,但对《文选》的应用研究还很不足或者说不成体系。因此,《昭明文选应用研究》选定课题为“《昭明文选》应用研究”。并次把“《文选》学”划分为“ 体学”(本体研究)和“用学”(应用研究)两端,《应用研究》重在研究后者,微观地描述《文选》对后世文人学习《文选》文体、用事用典、锤炼语言艺术、进行辑佚校勘等的功用,客观、全面地呈现不同时期人们对《文选》资源的利用,以及《文选》对塑造中华民族文学观特别是美文观的深刻影响,力图建立起《文选》“用学”的学术体系,以弥补前人关于“
《日记的鲁迅》以鲁迅日记为线索,梳理了鲁迅日常工作、生活、写作、交往等情况,从鲁迅买书读书,收藏鉴赏,到涉讼、旅行、饮酒品茶;从柴米油盐、友情亲情,到寻医问药,国际交往。鲁迅的性格,经历,个性习惯,生活情趣等在作者笔下慢慢道来,让我们看到一个多面、立体、真实的鲁迅。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鲁迅日记的独特魅力。书中根据内容选配一些历史图片,可读性更强。
内容简介
《红楼梦》真作者是谁?什么是红楼梦的真意旨?这些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又一力作,部分作者以梦为切入点,结合心理学分析,爬梳整理十余种红楼作者论证,最终揭秘红楼梦真作者——历史人物朱允炆。本书第二部分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各类人物的性格命运,阐发《红楼梦》的微言大义。全书以心理学为出发点,提供解读红楼的独特视角。 n
鲁迅著的《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纪念版)》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是中国靠前部小说专史。本书将各种类型的小说及其发展,放到当时各种社会条件下进行考察,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数千年中国小说“进行的线索”。为撰此书,作者辑录汉至隋之古小说36种,搜集宋至清末小说41种的史料,并参考明清人所撰著作70余种。本书以言简意赅之笔法,公允平当之态度,评判历代小说之思想、艺术,许多见解,至今仍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指导性意见。本书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优选水平。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九卷以德语戏剧文学为重点,译介了歌德、席勒、莱辛、莱斯特、霍夫曼斯塔尔、卡尔·、里尔、赫尔曼·布罗赫、拉朋特、耶利内等作家的剧作,以及狄伦玛特、卡尔·施米特等论戏剧的文章,此外,介绍了图霍尔斯基等的作品,回顾了2014、2015年的德语文坛新作。《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是中国读者了解德语文学的一个窗口。
本书针对当前处于文化焦虑的时代和人文学界的理论僵局,就近两百年来的批评理论史怎样尝试解决"我们是如何成为我们"这一问题,集中讨论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福柯、德里达、巴特勒、罗蒂、霍米巴巴八位理论家的核心思想及其相互关联,论证批评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今的僵滞状态。本书作为作者在中国出版的学术专著,一方面是这位学者对批评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因其对批评理论史择要梳理评述,论述明晰而不晦涩,语言严谨但不失趣味,对于学习者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教师也可以作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教材。
在现实世界中,计算机病毒、信息、谣言、健康行为和金融风险等传播现象都可以描述为复杂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传播动力学可分为三类:生物传播、社会传播和社会—生物传播。生物传播主要关注计算机病毒和传染这类简单传播动力学,社会传播主要研究行为和金融风险这类具有加强效应的复杂传播动力学,而社会—生物传播主要研究信息—疾病共演化过程。传播动力学旨在揭示真实传播现象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并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进一步预测和控制动力学过程。本书将分三部分研究以上三类动力学过程。部分研究复杂网络上的生物传播?系统地研究理论方法在预测传播范围和爆发阈值时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研究复杂网络上的社会传播。本书第三部分研究复杂网络上的社会—生物传播。
《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在唐宋词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唐宋词人接受前人的诗歌,其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他们正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以故为新,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主要关注的是唐宋名家词人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和化用,兼及文章(以辞赋为主)和词。这些唐宋名家词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通过对他们接受前人诗歌情况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他们如何借鉴前人的诗歌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终使词成为“一代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