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主编方达评注的《荀子(精)/诸子现代版丛书》是战国末期荀子所撰,共二十卷,三十二篇。作者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很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本书是郑福田先生创作的旧体诗词的结集,共720首,分为草原风怀、中华心印、乡国关怀、节候怡人、浮生文韵、物我欣然、学海诗航七部分,后附碑记、赋文数篇。每部分大体按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七古、五古、词排列,咏物怀人,至纯至真,含英咀华,口齿生香。
该书为(明)汤宾尹精遴,(明)朱之蕃详注,(明)龚三益摭评,于万历年间,由建阳余氏家族自新斋余绍崖出版。内容为《战国策》(十二战国)史文的评、选、注,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全书为一册,四卷。一卷:西周7篇、东周2篇、秦28篇、计37篇;二卷:齐29篇、楚14篇、计43篇;三卷:赵28篇、魏14篇、计42篇;四卷:魏11篇、韩11篇、燕13篇、宋1篇、卫3篇、中山1篇,计40篇,共计162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本书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论语》其书”“孔子其人”“读《论语》的方法”“《论语》全文解析”“《论语》导读”“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篇章体例包含“原文”“注释”“大意”“解读”“成语集释”“思考辨析题”六大版块。本书读者对象为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
v 奈目工作室由出版人、画家贺鹏飞先生于2019年在北京创立;2020年,奈目工作室正式筹备建成。奈目工作室的英文名“NAMOON”源于蒙语,意为寂静、沉静,意境为空灵而无法言说的情绪。奈目工作室的筹备初衷缘自贺鹏飞先生的绘画艺术情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热忱。工作室以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为载体,致力于挖掘、推广《山海经》文化,策划相关展览,出版、发行相关的书籍。奈目工作室还常年开展线上线下公益讲堂,仅在2020年,就已推出四十余场讲座。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有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的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日本学者陶所池内为浪华书林群玉堂翻刻的《读史管见》校订并作序,序中盛赞李晚芳审视历史时,灵心准确像一架天平、眼光雪亮如一把火炬,其明晰的论断和超卓的见识,即使把司马迁从九泉下请出来,也会对这位敢于批评《史记》的妇人心服口服。该书为日人池内陶所(1814-1863)于江户末期校订之和刻本。
研读《史记》,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中国早期社会活动的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史记》原本精彩的语言给当代人造成了的阅读障碍,加之篇幅浩繁,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于这座巨大宝库的开掘。为了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原著的精华,我们精选了
《曲学》第二卷在延续《曲学》卷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来稿的内容,新设了“民艺曲种”这一专题,主要刊登关于民族演艺、民俗演艺以及地方曲种的文章。另外,在《曲学》第二卷“域外曲学”这一栏目中,除继续辑刊目前较为热门的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的研究文章外,还着意关注欧美诸国专家有关中国曲学的研究现状。本期所刊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的论文是对元杂剧版本与翻译问题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导读(下卷)》即以这十三部儒冢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的是《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韩非既是一位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大文学家,《韩非子》作为一部散文集,成就远远超过了战国早期其他诸子的语录体散文,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代表。一方面,其政论文注重分析,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而且气势恢弘,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韩非还有意识、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性的故事,并分门别类,这些寓言性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如“守株待兔”、“矛与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经典,流传千百年不衰。《韩非子》在中国思想上、文学上和史学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其书在后世流传也较为广泛,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于整个汉语文化圈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书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及数十种有关《论语》的学术笔记,融百家精义于一炉,铸成一种新的《论语》注释新体式。每章根据内容立一标目,目的在帮助读者把握要义,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面对当下人的生活进行思考,缩小《论语》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使读者能亲身感受到其指导人生的意义。作者从文字训诂、史实考据、经学意义、文学理解等多个角度,尽可能的发现其当代价值,阐述详细,却又不流于繁琐,让《论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汉书窥管》是“汉圣”杨树达先生的代表著作,是《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清代考据学直至民国时期现代学术兴起对《汉书》研究的精湛水平。本书体例依照《汉书》篇目,以《汉书》疑难章句为纲,先录儒先成说,再作按语,作者以炉火纯青的文字音韵训诂文法校勘修辞学养加以辨正。全书涵盖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学术分支,是古代汉语专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