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经解》,郝敬撰,全书一百七十五卷(正文一百六十六卷、卷首九卷),为对儒家九经的系统完整的解读,分为《周易正解》二十卷、《尚书辨解》十卷、《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周礼完解》十二卷、《仪礼节解》十七卷、《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春秋直解》十五卷、《孟子说解》十四卷、《论语详解》二十卷。 《周礼完解》十二卷,在《九部经解》中位列第七,于三礼之中敬陪末座。郝氏仍作《周礼完解》,主要是为了辨析当时《周礼》研究的两大议题:《周礼》是否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冬官》是否当补?明儒治《周礼》,大都以《周礼》为周公所作,并多有继承宋元“《冬官》不亡”论,拆解五官,重编六官的《周礼》“补亡”之作。郝敬认为,《周礼》非周公致太平之书,而《冬官》之所以不亡,非因六官错简,而是《周礼》本为全书,《冬官
《孝经集传》,四卷 明黄道周撰、其作书之旨,见于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有五大义。以是五者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丽之、,道周此书寅本朱子之志而其推阐演绎致为精深,其自为注文体亦仿周秦古书,无学究章比字栉之习。
《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又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周礼注》通校,并参考殿本及阮刻《十三经注疏》的相关校勘成果。
本书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第20届年会成果专集,收录论文50余篇,分为《孙子兵法》与吴文化研究、《史记》军事文化研究、《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史记》文学艺术研究等部分,重点篇目有《孙子兵法——中华文化的巍巍丰碑》《〈孙子兵法〉十三篇题解》《新颖独到的史评方法》《从〈史记·荆燕世家〉看司马迁的“实录”和“爱奇”》《先唐〈史记〉图像传播考述》等。书稿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角度新颖,半数论文出自中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之手,表现了《史记》研究的后续力量。
《国学经典典藏版:周易(全本布面精装)》为中国的群经之道,大道之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国学经典典藏版:周易(全本布面精装)》对《周易》加以注译,并给生僻字、易读错的字以注音,在书中还穿插有与《周易》相关的图像,以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周易》为中国的群经之道,大道之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国学经典典藏版:周易(全本布面精装)》对《周易》加以注译,并给生僻字、易读错的字以注音,在书中还穿插有与《周易》相关的图像,以帮助广大读者学习。
《尚書注 尚書表注》为金履祥《尚书》学著作二种。《尚书注》底本为陆心源十万卷楼刻本,《尚书表注》以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金履祥采撷辨别诸家旧说,发为己意,较早地明确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之伪。强调结合《洛书》《河图》来读《尚书》,均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四库馆臣认为其“过为高论,求异先儒”,部分观点缺乏证据、标新立异,窜改经文求合己意。整体上是瑕不掩瑜。本书是《北山四先生全书 金履祥集》品种之一。
《春秋直解》,为郝敬《九部经解》中之一种,全书十五卷,书前另有《读春秋》一卷,可看作是郝敬解《春秋》之“纲领”。正文除僖公部分因卷帙较大分为两卷外,其余诸公每公一卷,卷十四、十五为《春秋非左》二卷,专论《左传》之失。正文体例,先列《春秋》经文,经文大抵以《左传》所附为准,《公羊》《穀梁》经文有异者注于经文后,另间附释音、释地名之小注。所谓“直解”,可看作是不取原有任何传文,直接从经文出发的解释方式。本次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两者不同之处,出校勘记说明,以助读者略明《直解》前后修改之迹。
金履祥著作宏富,除涵盖经、史、子、集外,还有标抹批注文献若干种。《礼记批注》二十卷为其重要著述之一。此次选择南宋抚州本《礼记注》金履祥批注本进行整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礼记》四十九篇,金氏于各篇之首,皆为眉批自断,对各篇要旨、性质、作者及内容所因等多所稽考、论列,且出己见,极有参考价值。其批注内容,字义训诂占大多数,以此见金氏小学功夫深厚,体现出其据学求真的学术品格。 批注内容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校正宋本《礼记》文字,求版本之真。二是征引他书,胪列文字异文,以资参考之需。三是金氏注音,多补前所不及。其注音或用反切或为直音,皆为侧批于所注之字,是研究宋代语音的重要文献。四是字义训释。五是审辨句读。金氏发明礼义,不遗余力,虽寥寥数语,往往提纲挈领,直致渊奥。批语时或发
《九部经解》,郝敬撰,全书一百七十五卷(正文一百六十六卷、卷首九卷),为对儒家九经的系统完整的解读,分为《周易正解》二十卷、《尚书辨解》十卷、《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周礼完解》十二卷、《仪礼节解》十七卷、《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春秋直解》十五卷、《孟子说解》十四卷、《论语详解》二十卷。 《周易正解》为《九部经解》之首,采用王弼本,上下经十七卷,说解较详;《系辞》以下三卷,稍简略。郝始解《易》以义理为主,兼及象数。在易学观上,他提倡以《易传》之学去统合自伏羲以来的整个易学传统,认为卦象与卦爻辞之间仍需要建立象的联系,其取象标准本《说卦》而又有所发挥,亦不同与汉易之象数体例。 《九部经解》的版本较为简单,由其自郝千秋、郝千石刻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经多次剜改修版。此次整理《周易
《 传承研究/经典传承与创新丛书》主要讨论《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以及传承过程中的文本变异,在《尚书》学史上首次提出《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或西晋初年说;通过考论唐写本《经典释文》《尧典》的王肃注,提出王注经过唐人宋人的人为删改,最终导致王肃古文《尚书》注本的面目全非;论证华夏文化由汉唐到明清,一直保持着强劲的正输出态势,辐射区域广,影响力度大;强调了研究《书》学文献的当下价值和现代意义,提倡服务于华夏文化域外传播的国家战略,必须深度利用《书》学文献等域外古代汉文献,确立华夏文化的话语权,寻找华夏文化域外传播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 传承研究/经典传承与创新丛书》还分析了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等。
暂无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导读(下卷)》即以这十三部儒冢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的是《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