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年轻的曾国藩,家境普通,天赋一般。但他不甘平庸,持续改善,终成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 梁启超称赞曾国藩为 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对于他的遗著则是 一日三复 。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它不仅仅是 千古完人 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后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赵翼是清代享有盛誉的诗人、批评家和史学家。其年谱前虽已有四种,但大多作为文集附录出现,较为简略,问题很多。本书由作者博士论文历经数年修改而成,在充分利用此前资料的基础上,旁搜博引,使内容获得极大地细致丰富,较此前诸谱体量增加以数倍计。本谱除了充分利用赵翼现存的七种著作,特别是《瓯北集》以考订赵翼的生平行实以外,还参校前谱未曾采用的赵翼自选集《瓯北诗钞》以补充订正赵翼的思想发展变化轨迹,意图更接近赵翼真实的人生。此外还旁及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关作品,搜罗大量数据,冀图通过赵翼以点带面,了解乾嘉诗坛、学坛生态。
Array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
《人物分典》是《中华大典 历史典》的主要分典之一,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等总部。编纂时,除严格执行《中华大典》和《工业典》有关规定外,对材料的收录以及对某些相关问题的处理也略有调整。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新版
陆贽(*四—八〇五),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大历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后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死后谥曰“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他建议德宗广开言路,消弭战争,轻徭薄赋,储粮备边,罢黜小人,任用贤能。这些措施使得唐政权摆脱了覆亡的危险。且他能见事机于未发之前,并提出预防建议。陆贽的学养和政治才能,深得同僚及后人称赏,苏轼就曾称赞他“才本王佐,学爲帝师 ”。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库提要》云:“ 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着明,有足爲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 《陆贽集》以清代年羹尧雍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 )》主要是作者王水照整理的在日本发现的久佚已久 的两部宋人年谱,即何抡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与 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这两种年谱一经引进,国 内就反响巨大。此次出版,除了这两种由日本引进的 年谱外,还影印了两种比较珍贵的年谱,以供国内学 者研究。作为苏轼研究的系统工程之一,其年谱具有 保存原始文献资料的意义,是治苏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李自成手稿》为姚雪垠在写作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留存的卷手稿。《李自成》全书共五卷,卷创作于作者下放劳动之际,写在粗糙的方格纸上,保存完整,为珍贵,而余下四卷均无完整手稿留存。该手稿共800多页,内容完整,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创作历程。 此次出版,即是以此为底本原大复制。全套书共四册,以宣纸线装形式呈现给读者。
《陈三立年谱长编(上中下)》作者曾编有《散原精舍诗文集》、《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等文献资料图书,在以丰富的文献基础之上,编撰这部年谱长编,全面立体地呈现陈三立的人生轨迹,对一些重要活动如湖南维新、赣路修筑、松门雅集、清凉山雅集等进行详细的考证,并对他的社会交游网络也进行全面的勾勒,再现出陈三立对近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影响。相信本书的出版,对陈三立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史、学术史等的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明状元图考(线)(套装共4册)》内容丰富,共收集论文48篇,文字约40万字,线图约150个,彩版30幅(合8面)。作者万俐,供职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有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家专利。
《曹振镛行述(宣纸线装 一函一册)》繁体竖排线装保留古典原貌,字大清晰不损伤视力,线装大字本古籍,用特制专用的字模排版,以传统线装工艺印制,字体醒目,版面疏朗,纸质轻软,古色古香,便于捧读和收藏。
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通过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其在“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是对唐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和道教领袖杜光庭所作的十种记传类著作的辑录、点校、辨正,分别是《录异记》、《道教灵验记》、《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王氏神仙传》、《洞玄灵宝三师记》;另有附录两种,即《青城山记》和《毛仙翁传》。《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所辑校的杜光庭十种著作大都属于《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因而据之定名。这十种著作对于研究中古道教史、道教神话地理、道教神仙谱系、道教人物等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谢家福日记(外1种)》所收谢家福档案资料,均限于苏州博物馆收藏。《欺天乎日记》、《齐束日记》二种,按年月先后为序,据清稿整理,参校原稿,凡有异同,均出校记。《磷血丛钞》虽类属笔记,然多按年月纪事,故合谢氏行述及其父母家传,并载于后。谢氏书信集据清稿整理,并参校底稿。清稿未收者,均按册违录于后,以为补编。谢氏诗文稿及所编桃花坞、五亩园史料,稿抄本之外,颇有已刊者,兹兼收并采,分别类次,以存全貌。六、全书繁体竖排,采用新式标点,不使用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等。
余叔岩是京剧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位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直至54岁因病逝世。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 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本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