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史记〉讲义》共选《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为节选,占《史记》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选文五体皆备,计本纪六篇,表四篇(只选序文,表略),书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为上册;列传选文二十二篇为下册。上、下两册总计约八十万字。解读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篇选文做“题解”“注释”“段意”三项,为传统的微观解读,着重在字面意义,疏解文字阻碍,以助读者欣赏原书韵味。书前“序论”与每篇“讲析”,这两项则是宏观阐释思想内涵,系“解读”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读者思维。本书 初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专书课讲义,积淀十年教学体悟,可作为高校开设《史记》专书课的参考书。
《帝京景物略(1-16)(套装共16册)》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清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起居注是各朝皇帝的言行录,每月编满、汉文各一册,于年底汇封。封前先写成草本,由总办记注官逐条查核增改,再由庶吉士缮写正本。起居注是了解当朝历史的**手资料,在学术研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研究价值。雍正一朝共十三年,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在有清一代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档案馆现存雍正朝起居注约270余册,主要是雍正元年至八年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朝起居注约200余册,均属于雍正八年至十三年的。如果两者能合在一起,则清代雍正一朝起居注册可以基本完整。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官吴兢(670~749年)编撰的政论性专史,是一部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的著名史书。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几个深为后世称道的清明时代,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它们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周、汉、唐这些强盛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中影响*的,应当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的年号,相当于公元627~649年,历时二十三年。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他看到人民群众“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伟大力量。于是针对隋朝的弊政,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上,他实行廉政,对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的官吏深恶痛绝,并严惩不贷;对那些
《太音大全集》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集。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据近人研究,此书为宋代田芝翁所辑,原名《太古遗音》,计有三卷。南宋喜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明正统年间初袁均哲又据此本为此书作注释,编成《太音大全集》。全书共五卷,内容包括:制琴工艺、演奏技法、记谱体系及音乐美学理论等。此书屡经增订翻刻,有多种版本传世。其中保存了不少早已散佚的唐宋琴书、琴谱,如唐代赵耶利、陈居士、陈拙及宋代田芝翁、杨祖云等人的指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