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册爲沈尹默自書詩詞選,書寫年代爲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多爲蝇頭小行草書,極爲精彩!其《集吴夢窗詞聯》,放大看筆筆如春蠶吐絲,點畫無不沉著飛動,雖纖細之筆畫亦飽滿豐腴,直可作大字品讀。沈老有深度近視,能于極小之字筆筆不苟,非有深不可測之功,孰可臻此!另《自作詞四首》有唐宋人遺韵,筆墨精妙,足爲法式!
《墨法集要》全书基本上依制墨过程分列为二十一节,每节文字后附图样以彰文义,极为详赡明晰。而在叙述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器材和原料也渐次予以帮助。《墨谱法式》一书从图、式、法三个层面详细展示了古代墨文化:上卷为图,凡采松、造窑、发火等八图,今惟存采松、造窑二图,余皆有说无图;中卷为式,凡祖氏、奚庭珪、李超等十六家之式,亦各绘图;下卷为法,凡牛皮胶、鹿角胶等十一法。本次以《涉园墨萃》本为底本影印出版。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 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本书用传统的笔记体裁进行撰写,却兼顾了内容的严谨。在每篇掌故之后,都注明了依据的文献出处;在全书之后,都列出了征引、参考书目及信息。此外,本书还特地作“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对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还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因此,一般读者固然可在本书中饶有兴味地看故事,关心古琴文化与艺术的读者却更可看到
《诗余画谱》为明万历年间宛陵(今安徽宣城)汪氏辑印,源于宋人所辑《草堂诗余》。书中佳词、法书、名画交相辉映,可称「三绝」,是徽派版画的代表作。《诗余画谱》的版画,以摹刻历代名家之作为主。其绘事刻工,精妙流动,略无板滞。在章法、场景、线纹等处理上,编刻者尽其所能保持名家原画之神韵,并强调木刻块面动静、虚实、刚柔的对比变化,刀法随类赋形,充分体现徽派版画丰赡妍丽之特点。
此册爲沈尹默自書詩詞選,書寫年代爲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多爲蝇頭小行草書,極爲精彩!其《集吴夢窗詞聯》,放大看筆筆如春蠶吐絲,點畫無不沉著飛動,雖纖細之筆畫亦飽滿豐腴,直可作大字品讀。沈老有深度近視,能于極小之字筆筆不苟,非有深不可測之功,孰可臻此!另《自作詞四首》有唐宋人遺韵,筆墨精妙,足爲法式!
本书作者以一种当下的视角,再现或复原历史的真貌,解释特定的历史对象。这是一种新颖的碑刻文化的解读方法。作者长期工作在自己的乡土,自是对这一地域文化充满了热情和挚爱,能以平淡朴实的本色,努力着,耕耘着,真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参透每一通碑刻寂寞的语言,悟对古人灵魂的心声。于是,这本书,就有了无声的魅力,可以拿来一观了。 精心选取原碑或碑拓图片,探寻碑刻之后的历史
宋太宗淳化年間,出内府所藏古帖,命王著釐定,勒成十卷,即所謂《淳化祕閣法帖》(後多簡稱《閣帖》)。《淳化祕閣法帖》收録先秦至隋唐書法四百餘帖,爲歷代臨池者所重,然而‘真僞雜出,錯亂失序,識者病焉’,後宋米芾、黄長睿,明顧從義等均有考辨補正。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一書,綜前人之説,博據群書,辨標目,列真僞,别序次,詳考釋文,校勘書法異同,至今仍是臨習、研究《閣帖》的重要參考書。 《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前十卷依《閣帖》之卷次標目,後二卷乃其所著《古今法帖考》《論書賸語》,並非《閣帖》之考正,屬於附録性質。本書在清代多次刊刻,有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詩鼎齋刊本、冰壺閣刊本、蘭言齋刊本、後知不足齋本等,《四庫全書》《六藝之一録》亦抄録此書。此次出版,據秋水天都藕花居刊本點校整理,原
《幽梦影》一书由张潮所撰的格言、警句、韵语等组成,共二百一十九则;每则内容下跟有张潮朋友或后来的文人所撰写的评语。其编撰格式类似今天的“朋友圈”发状态,而朋友们在底下评论。就内容本身而言,《幽梦影》一书实多奇思妙想或闲情雅致,间亦有忧时伤怀之叹。作者学识渊博,文笔清妙,议论独到,隽语迭出;跟评者又多为文人才子,故评论中亦不乏幽默风趣、才华横溢的妙语。
本次整理,《春觉斋论画》以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中华书局画论丛刊本为底本,《论文》则以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着选辑》本为底本。
《米芾集》这本书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文集、附录补遗、历代书目著录、作者论证资料、历代集评和翁方纲所撰米芾全谱。全书由米芾撰,张玉亮、辜艳红点校。平装,310页,120千字。本书框架结构合理,文字质量,点校者参考了米芾集主要刻本作了汇校,是一部质量合格的古籍整理著作。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 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本书用传统的笔记体裁进行撰写,却兼顾了内容的严谨。在每篇掌故之后,都注明了依据的文献出处;在全书之后,都列出了征引、参考书目及信息。此外,本书还特地作“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对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还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因此,一般读者固然可在本书中饶有兴味地看故事,关心古琴文化与艺术的读者却更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