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梁思成的代表作《中国雕塑史》,根据梁思成1928至1931年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中国雕塑史》(手稿珍藏本)是梁思成当年授课讲稿的首次影印与整理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统中国“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中西淹贯的学者梁思成,把西方艺术观念引入对中国雕塑的研究中来,首倡“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认为石器时代的洞穴开凿是我国艺术的开端,把雕刻提高到了艺术的层面。其《中国雕塑史》,以时间为序,从上古到明清,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各个时代的雕塑及艺术成就,对中国的雕塑史和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本书以图文相辅相成的形式,实录了完颜麟庆所至所闻的各地山川、古迹、风土、民俗、风俗、河防、水利、盐务等具体情况,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道光年间广阔的社会风貌。
《胡氏書畫攷三種》八卷,即《南薰殿圖像攷》二卷、《國朝院畫録》二卷、《西清劄記》四卷,清胡敬撰。
《国学经典-芥子园画传(全四卷)》,本书内容: 是中国清代绘画技法图谱。又称《芥子园画谱》。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初学者临摹,效仿流行。
自屈原曰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至《神农本草经》言 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 ,再到钟会称菊花 神仙食也 ,至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到苏轼 黄州菊花误 一事被贬黄州团练使。菊花从药用、食用功能到菊花审美内涵的定型以及古人咏菊的嗜爱,处处流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博雅经典:菊谱》选取六部有代表性的、流传范围较广的、文献价值较高的菊谱加以校注,即宋代刘蒙菊谱、史正志菊谱、范成大菊谱,明代高濂菊谱、黄省曾菊谱、周履靖菊谱。每篇菊谱前有注译者的提要,介绍作者、内容、版本等情况。《博雅经典:菊谱》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校勘、注解、翻译,并配以相关图片,《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各种菊谱的提要亦附每节后。 宋代菊谱以记载花品为主,明代菊谱以种艺之法为主。本书既谈逸闻趣事,又录菊花品种、
《四部总录艺术编》全书收书1500多种,举凡书、画、法帖、版画四类,其中“版画书目二种”出自傅惜华之手,“补遗”其他两种为周云青之作。除去版画类之外,其他三类所收诸书,先记该书常见版本,间记行格,次罗列各书的有关著录和摘录题跋。如米芾《画史》条下夹注宋刊本等九种本子,正文按写作时间依次摘录《直接书画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惜抱刊书录》、《郑堂读书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适园藏书志》、《书画书录解题》,并记参加书目。读过诸条,《画史》一书版本源流、内容考辨、体例,在在可查。书后附有人名、书名索引,查检颇为便利。此编一册在手,中国美术史基本著作便可按图索骥,其梗概了然于胸,堪称美术文献之渊薮。
《停云馆法帖》是明代汇刻丛帖的代表。此帖为文征明选集,子文彭、文嘉摹勒。嘉靖十六年(1537)刻卷,以后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完成。初为木刻,后改为石刻,此为石刻本。卷一晋、唐小楷;卷二唐摹晋帖;卷三孙过庭《书谱》;卷四唐名人书;卷五、六、七宋名人书;卷八、九元名人书;卷十、十一明名人书;卷十二文征明书。文氏父子皆工书画,精鉴赏,富收藏。《停云馆帖》选择精严,伪书独少,多以墨迹上石,较当时其他丛帖为优。刻者为铁笔名手章简甫,与《真赏斋帖》并为明代刻帖上品。
《米芾集》这本书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文集、附录补遗、历代书目著录、作者论证资料、历代集评和翁方纲所撰米芾全谱。全书由米芾撰,张玉亮、辜艳红点校。平装,310页,120千字。本书框架结构合理,文字质量优秀,点校者参考了米芾集主要刻本作了汇校,是一部质量合格的古籍整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