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吴孙子兵法》,共13篇,相传为春秋末年有名军事家孙武著。该书总结春秋时期作战经验,揭示战争规律,对战争意义、治军方略、战略战术等多有创见,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很早且很有价值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经”“百代谈兵之祖”。同时,《孙子兵法》也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思想理论著作与散文作品。它所阐述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不仅为文史学者所推重,也为当今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所钟爱。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兵书之一。 《三十六计》约成书于明清之际,每计解说系依据《易经》中阴阳变化等思想推演而成。本书不仅对原著进行注释翻译,还广泛搜集了每一计在历目前被运用之实例故事,对当代读者学习传统文化有较大帮助。本书分为胜战计、敌战计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弟子整理的王阳明和弟子的问答和讲话,第二部分是王阳明的书信集,第三部分也是问答或者讲话。 本版采用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目前市面不多的“完备而可靠”的版本。为 了打磨出真正精当权威的版本, 采用了民国16年的叶圣陶先生点校内容。 并新增王阳明的生平小传、阳明心学导读。并专门约请译注者为原文 作注释和白话文翻译 ,帮助读者读懂、理解王阳明的精微思想。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写给子孙的家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方式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告诫后人要积善行德、改过自新。全书融会了道教的哲学和儒家的理学,强调自我修养应从“治心”入手,提倡记功过格。
《王阳明家书》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等人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家书中提到了大量王阳明对后辈在人际交往、择友、学习、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建议和诀窍,一代圣贤的经验之谈,将阳明心学的精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王阳明家规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家中子侄的谆谆教诲,充分展现了“良知教育”这一家规核心。
《随园诗话》是清代有名诗人、诗论家袁枚关于诗歌理论的巨著,总共有16卷1363篇。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本注译本是摘录本,选录了反映其诗论精髓的多篇,另选了一些趣闻、轶事、妙诗,并为所选篇目加上了标题、注释和翻译。
《袁氏世范/中国古典名著精华》主要内容卷上(睦亲)包括:性格不可强求一致,人宜将心比心,处家多想别人长处,居家贵宽容,父兄之间莫辩曲直,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亲戚之间莫记仇,当家需要理解,顺适老人意,笃孝感动天地,为人岂可不孝,父母爱子应适当,爱子莫若使其立业,教子莫若使其有所学,教子勿待长成之后,父母爱子不可偏,父母多念贫子,待子孙不可有厚薄,爱幼子,人之常情,祖父母多疼爱长孙,对公婆当一意承顺,妇人年老宜善待,收养亲戚当得法,分配财产务均平,立遗嘱宜公平,遗嘱之文宜预为;卷中(处己)包括:人之智识有高下,富贵不宜骄横,礼不可因人而异,人生贵贱皆天命,世事更变本无常,人生甜苦参半,富贵自有定数,随遇而安方为福,事不可苟成,先天不足,后天补之,人各有所长,待人不可轻慢嫉妒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选定的,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选的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字宙哲理。 本书是《古文观止》的无障碍阅读版本,由夏华等编译,每篇都设原文、注释、译文等
每门教材都以上版教材为基础,结合调研反馈意见对原有主体框架适度调整;充实更新近年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对实践案例进行更新与增补;对知识内容进行文字叙述的精炼和合理的图表化;根据本门课程增加一些特色栏目。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士人精神等影响巨大,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远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