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从253000多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当代人较熟悉的五十余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典,经龚鹏程、王梦鸥、徐瑜、简宗梧、傅锡壬、张晓风、詹宏志等五十余位学者疏解,用生动流畅的白话文进行了现代诠释,影响深远,被几代华人奉为传家必藏书,更有数百万读者奉其为经典入门的书目。本书特邀知名学者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参照权威版本为底本,采用不同形式,用通俗的白话文对经典进行了全新解读,并对难解字词加以解释。行文流畅,犹如老师亲临讲课现场;干货满满,让大众读者轻松迈过文言文难懂门槛。
本书系《明实录》的分类辑录,保持了原书的编年体例,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事,并将原书的甲子纪年、纪日,换算成公元纪年和农历纪日,一一加注。全书按朝代顺序编纂。所收集的史料内容,包括:(一)明廷对南方和西南各省民族地区的开拓与统治的建立;(二)民族地区军政建置沿革及其吏治;(三)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变迁;(四)明廷对民族地区各民族的军事征剿与民族抗争:(五)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与教育;(六)朝贡与税赋制度、徭役及土兵征调;(七)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民生;(八)西南疆域与边事等。为方便检索和查找,所记载的每一事项,均提纲挈领,拟定一个标题。又将标题按辑分别编成目录,置于各辑正文之前。
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之一:陆游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陆游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在盛唐“诗国高潮”中,李白杜甫将诗歌艺术推向很好,以各自的方式,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巨大创新,成为后代诗人的立法者。千余年来,历代诗人不断地摩李杜之垒,斩将搴旗,演绎着壮观的诗史进程,但迄今仍未见在整体成就上李杜的诗人。李杜诗歌实为不朽的艺术典范! 《李白诗选》乃“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之一种,全书拣选李白诗精品一百五六十首,加以注释、评赏。在选目与鉴赏方面,力求将李白诗歌自然清真、飘逸入神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来,从而提示李诗独特的诗性精神。
本书基本收录了西周东周所有的古文字,古文字载体包括:青铜器(金文载体)、简牍、绢帛、玺印、陶器、钱币、玉石等等。每个古文字包括字头、古文字字形、字义、词义。古文字字头12000個,附有拼音、筆畫索引。古文字字形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时期则随机排列),并对东周文字进行了地域划分,分为齐、楚、燕、晋、秦五大文字体系。字义、词义是本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指导书法篆刻正确用字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本书用大量篇幅对东周各国不同的用字习惯进行了研究,读者仅从字形的特点基本就可以确定战国文字的地域归属,这对战国古玺印的临摹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稿以铁琴铜剑楼原藏顾广圻校旧抄本为底本,以《适园丛书》、《四库全书》、新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唐文粹》以及各唐人别集、《全唐文》所载录之诏令为对校本,以广东省图书馆藏之明抄本、北京市图书馆所藏之明抄本等为参校本进行全面校勘,对《唐大诏令集》首次进行全面校勘、系年、笺注与辑佚,尽可能还原唐代诏令的原貌,使之成为史学、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等门类研究的重要基本文献与参考书,极具学术创新意义与出版价值。
本套书是韩锡铎先生对《樊川文集》的夹注合集,包括《樊川文集夹注卷一》《樊川文集夹注卷二》《樊川文集夹注卷三》《樊川文集夹注卷四》和《樊川文集夹注外集》五本。《樊川文集》是杜牧的诗文集,为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书中收录了杜牧的作品四百五十多篇。书末的外集为后人所补编。杜牧的这部诗文集是研究晚唐政治史和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韩锡铎先生用《史记》《汉书》《唐书》等多部史料对《樊川文集》进行注释,丰富的《樊川文集》的内涵和外延。
《国学初阶:汉书艺文志问答》借问答之体,阐释《汉书·艺文志》著述体裁,探究学术源流,对前人误解有所质正,时有创见,在诸多相关研究论著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全书依《汉志》分序与六略七部分,对《汉志》著录体例之“出、入、省”之说,多有阐发。尤以探讨《六艺略》、《诸子略》用墨较多,其余《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较为简省,但要言不烦,足供读者参悟。
范成大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范成大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南宋「中興四大家」陸游、范成大、尤袤、楊万里,同長於動亂之世,同著聲於中興之朝。當政宣風流餘燼澌減之際,文章政事能繼起而自成一代新氣象者,四大家實當之。四人中,尤袤因文獻有限,無法成譜,餘三人事蹟與文獻皆歷歷可徵。于北山教授病陸、范、楊三人年譜或失之闕如,或失之简略,矢志以一人之力,積十數年之功,經歷非常之痛苦,勒成陸游、范成大、楊万里三人年譜。其篇幅之巨,考證之詳,至今無可替代者。
本书首次将中国已佚而存藏于日本的所有《王勃集》抄本,辑校录文,包括:正仓院藏《王勃诗序》41篇、上野博物馆藏《王勃集》卷28、东京博物馆所藏《王勃集》卷29— 30 及其他书物残卷(卷28《陆录事墓志》的一部分、卷29《祭高祖文》等)四部分,并利用史书、类书、总集、别集及晚清王勃集注本,对上述篇章进行字词校勘、典故考证,特别致力于用王勃其他文章中的用语及典故,以“王勃注王勃”的独特方式,深度揭示王勃作品的内在构思与前代、同代的渊源承续。此外,经日本各馆藏单位授权,将上述4类抄本文献高清彩色影印,供研究者图文对照参读,对王勃和唐代文学研究,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已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同志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陈毅同志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郭沫若同志的题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更给了杜甫、杜诗以简要概括而且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仅就杜诗注解中还存在的问题,依仇注卷次(但涉及的问题不限于仇注),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与读者商榷。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李白、李贺、李商隐,是唐代诗国天幕上三颗灿烂的明星,三家在诗歌艺术上,各有巨大的性,同时,彼此间又有共通之处,素有“诗家三李”之称。《“诗家三李”论集》辑录余恕诚先生历年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国家重点期刊上的21篇论文。首篇论“三李”因何并称;其余各篇是有关三李诗歌渊源、影响和艺术的专论。专论中亦往往涉及三李相通的一些方面。读唐诗,仰望三李的光辉,而欲深入领略三李诗歌的精神与艺术,此书乃其津粱。
《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之一:陆游年谱》为学者于北山生前代表撰著,于南宋中兴家之一的陆游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于北山编撰年谱,一改此前年谱纯客观记录之作法,融年谱、评传为一体,关键处不乏自己的评论、分析,体现了学术进步之迹。
《郭弘农集》繁体横排,内容遵从原刻本,一仍其旧,保留异体字。因书中校注文字旁徵博引,多引用古注,故对其中存在的多种注音方式(如古注的直音法、反切法,今注的汉语拼音标注法等)不做统一。注中引用古注时,古注又有引注,层层套叠,为不影响阅读,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仅以冒号点出,不再层层套加引号。注中引用古注时,高诱、郭璞、毕沅、郝懿行等人对古代典籍的称名方式多有简省或有异于今者,今从古文原注。
项氏诗文,久未获见,致使很多人认爲他专力填词,并无诗文集传世。其实,莲生有稿本《小墨林诗钞》《小墨林杂著》存世,现藏于扬州市图书馆。本次结集,便是对《小墨林诗钞》《小墨林杂著》和《忆云词》的全面整理,并附有资料汇编,是目前为止搜罗较为全面的项氏著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