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谢朓诗149首,文29篇,并按体裁将其分门别类,每一类下又大致以创作时间之先后排列。本书包括前言、原文、题解、注释、汇评、附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谢朓留存文学作品的面貌。
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柳树芳(1787-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柳树芳日记整理”(项 目编号:2141)成果。
本书收录了清代学者方玉润自咸丰五年至光绪七年的日记,内容丰富且详实。日记分为《星烈日记》《心烈日记》和《新烈日记》,前两种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共三十七册;《新烈日 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四册。这些日记采用逐日纪事方式,记录了方玉润的日常活动、人物交往及事件细节,并抄录邸抄报,聚焦清军与太平军战况、官员升迁及作者对时 局的观感,兼具个人记录与工作日志的双重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态的珍贵文献。 此外,日记还反映了方玉润的文学观、史学观、堪舆观,以及他对《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文心雕龙》《红楼梦》等典籍的接受与传播,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提 供了独特视角和宝贵资料。
《张蓉镜日记》内容涉及政治时事、教育科举、选官保举、官场生态、家庭关系、帐目物价、人情往来、医卜星相等等。日记有多方面价值,尤其作为基层教育官员,其记载难得而珍贵。主要价值如下:(1)时政记载及评价,不仅体现爱国情怀,且反映当时民意;(2)反映阜城县并河间府官学考课情况,及乡试、会试情况。教职保举、升迁情形;(3)物价及来往帐目记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及下层官员入不敷出的困窘艰难;(4)家庭关系着墨相对较多。当家人之艰难维持,与家庭成员不甚体谅之矛盾冲突,下层官员维持大家庭并资助亲戚,其中的力不从心与无奈等等,均有个案意义。
本次出版,《穆天子传》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正统《道藏》本整理译注;《燕丹子》据《平津馆丛书》本整理译注。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重现小说原有的行文魅力。在原文各卷前皆配有题解,略述该卷要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穆天子传燕丹子译注》由王天海译注。
本套书共七册,分别为:《曹操集校注》、《曹丕集校注》、《曹植集校注》、《徐幹集校注》、《王粲集校注》、《孔融陈琳合集校注》、《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 谈到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曹、七子,《建安文学全书丛书》尽可能将建安时期作家作品搜集齐全,并加以校勘和注释,以“全”取胜,一套在手,研究资料不用他求。内容上,突出其可靠性,遴选有理有据,不妄下结论。注释力求通俗易懂,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特别是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备出版价值。
本书整理钱仪吉现存的日记残稿、书信以及部分手札。残存的《衎石斋日记》保存在《衎石斋随笔》一书中,记录了七个年份的日记,正是钱仪吉在京师为宦时期。《衎石先生致弟书 存稿》《衎石家书》多是钱仪吉致其堂弟钱泰吉或家人的书信,内容包括家事、治学,部分涉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苏源生书》,是道光十六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钱仪吉执教开封 大梁书院后,与其弟子苏源生的书信,内容多涉及治学。《手札拾零》,系钱仪吉与友人杨以增、张澍等的手札。外二种其一《寄定庐》,为钱仪吉夫人陈尔士致钱仪吉的家书。其二 《与衎石兄述家世文字书》,为钱泰吉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三十年的书信,多涉及整理家族文献事宜。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余诚编的《古文释义(上下)》收先秦至明散文147篇。内含《左传》、《国语》、《礼记》、《战国策》、《楚辞》、《庄子》以及《史记》等,均为历代古文精品。 本书选文首先点出每篇文章的来龙去脉、通篇大旨、社会背景,以便初学者尽快入门,理解全文,然后逐段、逐句甚至对一些个别字进行详细评点,指出文章纲目结构、承接转折、语法特点,以利学习者明其区别、悟其趣味、得其神妙、用其方法,实是学习古文、学习先人写作方法的良师益友。
本书是“海上题襟”第二辑之一种。本书汇集著名学者、书法家华人德先生随笔三十余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华人德先生为学、为艺的经历以及书法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华人德先生以真挚朴实的文字记述了与王能父、沙曼翁、张充和、白谦慎等师友的交往,以及美国的访学经历。文章配有老照片、往来信札、相关书影等等,读来感人至深。华人德先生也是当代书法复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书中文字不仅是华人德先生个人经历的记录,也可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珍贵史料,向读者展现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书业发展的真实样貌。阅读本书,读者可全面了解华人德先生的艺术与学问,也可感受到那一代书法人的格局,意志与活力,以及他们为书法艺术创作,书法学术研究,民间书业发展,书法国际交流合作所做出的贡献。
傅肇敏,光绪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七年曾任广东按察使司经历。其《日记》十四卷,今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前十二卷连续记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三年事,后两卷记光绪二十七、二十 八年事。《日记》主要记载日常交游往来等生活片段以及清朝按察司衙门中层吏员的工作细节等内容,展现了晚清颇具广东特色的“中体西用”生活画卷,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傅肇敏本 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可窥见当时官场的一些情况,为观察晚清危局下不同阶层的心态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有趣视角。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六祖坛经》是六祖留下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料,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参考依据。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参考依据。六祖身上凝结了人性的粹美,他不仅是中国佛教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其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和周边地区一千多年。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