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中国儒家的著名经典,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中《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前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两朝的科举以八股取士,而八股文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因此《四书》便成为南宋以后士子的必修书,其影响达七百年之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阅读儒家经典的需求,《大学》、《中庸》作为《四书》中的两部,当然在率先阅读的范围之内。 《大学中庸译注》以现代著名礼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
本次出版,《穆天子传》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正统《道藏》本整理译注;《燕丹子》据《平津馆丛书》本整理译注。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重现小说原有的行文魅力。在原文各卷前皆配有题解,略述该卷要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穆天子传燕丹子译注》由王天海译注。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本书包含《文心雕龙校读记》及《读庄子天下篇疏记》,二种均为钱基博先生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校读记》对《文心雕龙》各篇,分别阐发其旨趣、校勘其异文。《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则以按语的形式,对《庄子·天下篇》进行研究解读,末又附《太史公谈 论六家要旨 考论》。二书对研究古代文论、庄子以及先秦哲学思想有指导意义,虽篇幅不巨,然皆有益于学者。本书曾于2011年由我社出版,原收入“钱基博著作集”。此次改版,将收入“钱基博国学著作选粹”。
《竹书纪年》是载录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订补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精)》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玄学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小说中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西京杂记》是一部笔记小说,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为“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中的一种,依据通行本编排。本系列图书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书适合幼儿园小学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
哈森是位有定力、有追求的翻译家、评论家,因为她心里有草原的广袤和高山的壮阔。为了优选限度地勘探人心灵的绚烂与深邃,她再一次选择翻译诗歌。译诗是文学上很困难的事情,况且她翻译的是风格差异很大的多位蒙古国诗人的诗歌,而唯其困难、艰险,哈森从中品尝到的收获的喜悦和精神的满足是巨大的。我们读到的诗作情绪盎然,富于韵律美与语言美,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蒙古国诗歌的多彩之窗,让人们看到了译者的丰沛才情与可贵追求。
苏轼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艺术家之一,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东坡题跋》是苏轼书画题跋作品的汇编,由晚明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编定,共九卷,完整反映了苏氏的艺术见解,对于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
《围炉夜话》:清王永彬所著劝世格言集,共二二一则,以“安身立业”为纲,分别从修身、读书、教子、忠孝、勤俭等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和人生价值的内涵。其文亲切自然、简练隽永,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之一。
《书学捷要》竭力探求古法,发挥前贤诸多论著之旨,详加阐释深难之论,辨析陈陈相因之说,独树心得。上卷辑录“用笔”“执笔”“学书攻苦”“学书感会”等四篇,俱摘引前人论书之语,又提纲挈领,间加疏证,如作者不信“永字八法”为崔(瑗)、锺(繇)、卫(瑾)、王(羲之)等相授之说,颇具卓识。 《书学拾遗》一卷,书论。是书短短几千言,将历代关于执笔、用笔之法分而述之,详加解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了历代先哲无穷的智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根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我们聚集数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撰了这部《中华传世文选》,奉献给各位读者。 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选编了部分有代表性,可读性强的书目,由于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