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又名《智囊补》,作者冯梦龙,是其在“三言”之外,从明代以往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搜集的有关智慧故事的结集。全书共分十部二十八类,近两千则,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部类分别,按以评语。《智囊全集》是属于市民阶层的笔记文学,是对市民阶层及其知识分子渴求从古代的文化中汲取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回应,代表了市民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倾向。《智囊》一书,冯梦龙编成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5年)。刊行之后,冯梦龙又做了一些“补遗”,重印时附于原书各卷之后,仍名《智囊》。再后来,冯梦龙应读者要求,在原书基础上又补充了若干篇目,对原书的部类,以及各部类中的篇目重新做了调整,同时对旧有的个别篇目在内容上做了补充、修正,对按语也做了些修改,重刻发行于世,即此《智囊全集》。
本书是一本介绍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社科类书籍。该指导手册分别从儿童学习动机、学习氛围、学习观念、学习计划、学习盲点、学习效率6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建议, 给出了诚恳、合理的50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李承箕(1452-1505)字世卿,自号“大厓居士”。明代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举乡试。曾徒步至岭南,受业于新会学者陈献章。后隐居于嘉鱼黄公山,未出仕。著有《李大厓集》二十卷,行于世。本书稿对李承箕作品进行了点校,并附有“李承箕传记辑要”、“李承箕交往人物表”、“《李承箕集》相关版本”、“与李承箕相关诗文”、“李承箕文章辑佚”。
《女诫》七篇言简意赅,针对女性在传统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点,教导妇女以谦敬守礼、贵柔处顺的方式立身处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说法,此书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而创作的,希望她们出嫁之后能谨言慎行,免遭耻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场的女教思想,开启了后世女性创作同类作品的风气。这些由女性编撰的著作作为传统社会女子教育的教材读物,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千余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其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谦顺”“执勤”等德行在过去帮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以退为进,安身立命,同时对于现代读者在和顺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启发作用。《闺范》一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嘉言,摘录了四书五经以及宋代以前的著述中关于女子教
《楹联录存》收录正文五卷,附录一卷。正文五卷共收录楹联六百零三副,其中挽联三百五十六副,寿联一百三十七副,景物联九十一副,其他贺赠联十九副。附录一卷收录的是集字联,总共集联六百八十九副,其中《集秦篆,绎山碑》九十九副,《集汉隶一,校官碑》一百副,《集汉隶二·曹全碑》九十七副,《集汉碑三·鲁峻碑》一百副,《集汉隶四·樊敏碑》一百零八副,《集唐隶·纪太山铭》八十一副,《集唐隶·集经石峪金刚经字》一百零四副。全书总共收联一千二百九十二副。此外,俞樾《曲园杂纂》中有《春秋人地名对》一卷,收入人名对六十四副(例如“韩不信”对“陈无须”),地名对五十七副(例如“翳桑”对“槁李”);《春在堂随笔》中亦有若干楹联。
所谓“荟蕞”,唐之郑虔尝以“荟蕞”二字名其书,言多小碎之事。此处俞氏袭用,实为自谦。本书是作者“采辑清代诸大家名著”,荟蕞成书,凡二十卷。作者有“感于忠孝节烈之 事久被湮没,尝于流览群书之际,随手摘录有关内容,久而成是帙”。是编约成于光绪间,凡四百余则,约二十万字。内容专载忠孝节义可歌可泣之事,于烈妇、贞女、忠臣、隐士之 举倍加赞赏,而于质疑之处,细加考证。大抵可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于温柔敦厚之中,寓笔削褒贬之意,以激发读者成仁取义之心。
民国时期,中国史书浩繁,学者殆难偏读,而中学生以课程繁重,更苦无社从涉其门径。中学历时教科书只能概述各时代事迹变迁之大势,而于各时代有关于政教风俗及学术文化之重要人物,其生平之嘉言懿行及其事业之楷模,类多闋焉不备,为补缺这一方面的缺憾,及提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特编辑《中国百名人传(上下)(精)》,本书是由陈翊林编著。本书上自古初,迄于近世,取其足以代表一时代精神者凡得百余人。
本书为《国家图书馆藏未刊稿丛书》之《日记编》之一,含清代名人日记七种,分别为:张廷济《张叔未日记》、赵宗建《旧山楼日记》《非昔居士日记》《庚子非昔日记》、叶钧《壶中日记》、何绍基《东洲草堂日记》、颜光敏《颜懋價日记》。这七种日记大都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记述了这些清代学者士人的日常琐碎生活,有的还涉及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学术(金石、版刻、诗文等)、时事、风俗等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时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 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众多名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可读性强,是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目前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第一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淮南鸿烈集解(套装上下册)》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密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
《笔祸史谈丛 妆台杂记》由黄裳著
本书是尺牍经典的一个品种。《小仓山房尺牍》是袁枚的尺牍集,也是尺牍文学目前的名作,被称为清代三大尺牍之一,可读性强,反映了袁枚的思想情感、人际交往和性情抱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本书是《小仓山房尺牍》的详细注释本,针对广大普通读者的需求,整理者对其中书信的写作背景、人物关系、典故和疑难字词进行比较详细的注释,便于理解,尤其是整理者对写作背景和人物履历的考证比较扎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