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 的美文, 的深度。 全新版的《千年一叹》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陶瓷,因此,不少人对陶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陶瓷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等问题很感兴趣。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陶瓷文化的角度,讲解了陶瓷与音乐的历史渊源、乐器与陶瓷的搭配、乐曲与陶瓷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2017 诗词日历》以日历的形式,每天选取一至二首活跃于当下的很好诗人的旧体诗作,辅之以诗人的信息和每天的日历信息,构成一本精美的旧体裁诗词日历,意在将很好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使读者一册在手,一年都与诗词同行,与诗意同行,培养起读诗爱诗的习惯,进而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下的旧体诗词艺术,本日历还配发了著名词人蔡世平先生的12篇评论短文。
《“贝”加珍惜:2017年月历记事簿》是以介绍贝类的主题,以月历形式展现的集科普、观赏于一体的月历记事簿。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已习惯于根据节气安排生产和生活。本书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发展概况,详细讲解了节气与干支、阴阳五行、卦气、奇门节元、九星、二十四方位、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历法知识,分别阐述了二十四个节气的基本含义
这是一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 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18、19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 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借鉴西洋画法的这280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 本书特邀 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和各
谭五昌主编的《2019年中国新诗日历》收入了海内外华语诗坛上365位当代诗人、实力诗人与诗坛新秀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描绘与表现一年四季的风景,展示出诗人们丰富、复杂、敏锐、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状态。
这是一本汇集了9套藏于英国、法国 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描绘中国18、19世纪中国陶瓷、丝绸、茶、竹纸等传统制造工艺的彩绘图图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生动地记录18、19世纪中国制瓷、制茶、造纸、丝织、棉纺、玻璃制造、煤炭开采、漆作等传统制造工艺的流程,其中包括许多已经被遗忘的工艺的细节。借鉴西洋画法的这280幅彩绘图,画笔写实,色彩丰富,是中国文化遗产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本书特邀 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 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史晓雷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滢河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
本书是一本贴近生活的香道美学作品。上部以生活为内容,呈现当代用香的美学生活及感悟。下部提出一些当代人学习香道的方法及理论,解决了香道学习中的一些抽象问题,分享香气审美观点,指导品香者去品鉴香品的人文艺术价值。本书既呈现了当代用香生活的乐趣,又通过品鉴香气艺术,赋予了香气人文精神的内涵。
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
“乾坤”,古人借称天地,包罗万象。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似乎只有用乾坤来形容,才能显示出它的浩瀚广博。近200年的京剧,就是艺术递变和融合的历程,是腔调合流、行当融合、剧目吸收的历程,是兼容
这是一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 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18、19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借鉴西洋画法的这280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本书特邀 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和各种风俗、风
这是一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 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18、19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借鉴西洋画法的这280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本书特邀 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和各种风俗、风
《中国创意管理前沿研究系列》是国内推出的一套从管理学视角研究文化创意的前沿性书籍。 《表演艺术成本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聚焦表演艺术成本困境问题,在系统梳理表演艺术成本困境和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由供给、需求、政策角度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表演艺术团体成本困境的产生原因并建立了成本困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表演艺术市场环境成长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表演艺术团体成本困境的检验论证了表演艺术团体成本困境的相关假设。之后探讨了表演艺术团体应对成本困境的创新机制。最后,对国内表演艺术团体机制创新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为中国表演艺术团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