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是广州的中心城区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荟萃和浓缩了广府文化精华的古老城区。街巷名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从城市街巷的视角,以越秀区的一个个地点为坐标,从历史、风物、人物和民俗四个主题板块,讲述越秀区街巷的故事,在故事中串起岭南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展现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风貌气质。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专享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全球化、城镇化、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成为新时期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与其相悖的是与之紧密相关的保护理论的缺失,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与此同时,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实践至今已经持续了30余年时间,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保护机制亟待总结和反思。本书在梳理“价值导向的遗产保护”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和“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皖南传统村落保护。
在本书中,作者的书学研究论文分为 理论方舟 教育薪火 史学星空 美学云塔 四个部分,纵贯三千四百年的中国书法史,或涉教育,或探史学,或建理论,又针对当下书法的生态,以开阔的视野抒发独特之见解,其中部分作品已见诸报刊。本书还收有作者的100首论书词,分为咏论书具、书法、书体、书家、书幅、书帖(碑)之作,既补缺书论文体,又拓展词格内容,颇有价值。
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农业聚落的完整谱系,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之前中国南方汉族聚居村落的全部建筑类型。本书以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发育程度较好的楠溪江流域中游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手绘图方式解读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文化地理特征。书内包括5个乡镇18个传统村庄的手绘地图及每个村庄核心景点或古建筑的设计解读,整理绘制了大量节点平立面图,以期为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通过检索、查阅《申报》数据库、上海图书馆“晚清民国报刊数据库”、宁波图书馆馆藏地方报纸检索系统(1899-1999年)、浙江省档案馆民国浙江报纸数据库、美国斯坦福大学Late Qing and Republican-Era Chinese Newspaper数据库、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报刊等,系统整理刊登在《申报》《新闻报》《时事公报》(1946年2月11日后改称《宁波时事公报》)、《宁波日报》等报纸上的宁波家谱纂修启事。事公报》)、《宁波日报》等报纸上的宁波家谱纂修启事。
老城厢作为上海历史之根,凝聚着上海的文化之魂,本书从四个方面:城厢史话、历史风云、人物逸事和江南风情,用21篇文章讲述了老城厢的故事。从老城厢的兴起、上海开埠、老城厢的建筑园林、独特的民居建筑、西风东渐时代老城厢的名人士绅和外国人、老城厢的节令习俗与美食等多角度讲述了老城厢的故事趣闻,彰显了上海这座历史名城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中心线”,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上海“母亲河”,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站在新的时代,用文化创意的新视野、新理念和新思路去重新
本书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科学的呈现方式传承老派上海话,可 好地作为读者自学、研修上海话的教材或工具书。作者用老派上海话正字和词汇写作本书,在语音、词汇、常用语、语法、老派上海话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以及老派上海话的应用、上海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将老派上海话系统、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重现浓郁、优雅、地道的上海文化,且不脱离当今的时代。 本书充分体现了老派上海话的发音风格与特点,使用了语言多角度对比的分析方法,并把上海话放到吴语这个 大的范畴与背景中分析与讲解。 本书内容介于通俗与专业之间、应用与理论之间,内容丰富有趣,语言生动,图文并茂,适合不同类型的读者。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苏州学风的通俗读物。作者杜怀超主要选取了苏州的学校教育、私人藏书(家庭教育)、状元文化、学术脉络主题,层层递进地铺展开苏州历代学风的典范意义。全书共分为章:“问学:溯旧学,向新学”“存墨:藏书楼,爱书人”“名榜:才子地,状元乡”“悟道:立言论,传学风”,作者考据详实,体例清晰,文字流畅,书稿内容挖掘苏州典范,传承勤学学风、藏书家风,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