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本书以潮汕文化精神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故事,用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剖析潮汕人文精神的两重性,革新潮汕传统文化,为潮汕文化注入新精神。
在浙江省大力实施大花园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书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典型案例,总结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各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所开展的保护利用创新实践,探索构建传统村落价值传承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的机制与路径,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对非遗与旅游从简单的组合、联系向高质量、有深度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就如何挖掘不同门类非遗蕴藏的价值与内涵,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 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苏省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此,本书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思考出发,以江苏省为例,找出两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和理念,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 人间天堂 之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 211工程 2011计划 首批入列高校,是*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也是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在东吴大学校址由该校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午)、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文脉坚守,到共和国时代的群星璀璨:从师范教育的耕耘
本书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编,为2013年12月2日至5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暨岭南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38篇,围绕族群源流、文化内涵、考古研究三个主题探讨百越民族文化源流特别是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和新研究。重要篇目有如苍梧县后背山发现的六朝时期俚僚文化遗址、瑶族千家洞在灌阳、侗族龙纹饰的文化内涵及造型艺术、华南秦汉越人窄坑墓的研究、汉至南朝岭南地区的陆路交通工具、六朝时期东南地区族群关系、江南对虎神的崇拜、华南“洞穴人家”的文化性质、马岭文化的初步分析、横岭山墓地墓葬布局、中国东南六朝墓葬中的越文化因素等,集中阐述了广东及华南百越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岭南南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这是一本介绍钱塘江流域民俗风情的书。有必要对所写的内容有所说明。 钱塘江是浙江境内*的河流,早在《山海经》《史记》中便称浙江; 《庄子》称涮江; 《汉书》《水经》则称浙江,其实他们说的是同一条河流。历来的习惯称呼,上游称新安江,桐庐至萧山闻堰称富春江,闻堰至杭州闸口称之江,闸口以下称钱塘江。此外,兰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分水江、乌溪江、江山港、练江、横江等水系,都是钱塘江支流。由此可见,钱塘江流域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地域范围。尤其是我们在讨论民俗风情这样一个话题时,必须要照顾到历史上人口的迁徙、流动、交往所造成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于是在地域范围的界定方面就不得不更加宽泛一些。不过为了遵守整套丛书的统一体例,本书所述,主要还是指杭州市范围内的钱塘江流域。
本书内容包括: 西湖 ; 雷锋塔 ; 岳王庙 ; 胡雪岩故居 ; 灵隐寺 ; 孤山 ; 西泠印社 ; 六和塔 ; 京杭大运河 ; 西溪湿地 ; 钱塘江 ; 千岛湖 ; 越剧 ; 龙井茶与梅家坞等。
黄浦江作为上海的 中心线 ,将上海分为浦西和浦东,它不仅孕育了宋元时期的上海,而且一百多年来,随着两岸的码头、仓栈、渡口林立,工厂、公司密布,更成为近代上海城市扩张、兴盛的依托。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黄浦江的由来、黄浦江的码头、航运与海关、黄浦江的渡船、桥梁和隧道,黄浦江边的商埠、新市区与工业区以及外滩、陆家嘴与 小渔村 的掌故。本书基本从地图入手,并辅以近五十幅不同时期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勾勒出上海傍水而生,以港兴市,凭海临风的发展脉络。黄浦江,正如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上海 母亲河 。
为进一步强化越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牢固建立越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阵地,我们以特色立刊,依托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越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研究”,团结、吸纳外越文化研究力量,在越地历史地理、越地文学艺术、越地经济发展等领域组织专题研讨,刊发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章,集中反映了越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为推动海峡两岸乃至东亚地区的越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在外学术界产生了的影响。
本书为研究过云楼与江南文化的论文集。2021年底,由苏州市档案馆主办的 过云楼与江南文化 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爱平、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复旦大学教授冯贤亮等十数位专家学者撰写会议论文并分享。本书辑录了其中近20位作者的论文公开出版以飨读者,其中或聚焦过云楼主的仕宦生涯,或阐述过云楼藏品的渊源流变,或探究过云楼历代主人对江南文人雅士的艺术创作及书画鉴藏、昆曲、绘画、古琴等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期待为各界学者研究过云楼与江南文化的相关议题提供借鉴。
《西湖丛书:宋画与西湖》介绍了古老而时尚的杭州,早已以“天堂”的盛誉闻名于世。而天堂里的阆苑仙葩,则毫无悬念地非西湖莫属。作为杭州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经过近两千年的辛勤开发,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悠远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延续的文化传承,真实厚重的文化史迹,多彩包容的人文价值,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早已使其成为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并以独特的文化景观被世人认同、称道、仿效和熟知。她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精英和包括东亚地区众多文化交流学者魂牵梦绕的文化圣地。如果说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品格的延续,决定于其文化传承的完整和深广的话,那么历史对杭州西湖简直是太垂青了。世世代代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和活跃于巷尾街头的说唱艺人,在西湖文化的浸淫和抚慰中,将西湖的文化基因安排得传承有序、载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东吴六志》是近百年前 (1926年) 由徐允修所撰写的东吴大学校史著作。就目前所知,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学校史著作。薛灌英在《东吴六志》的序言中说, 从晚清开始, 许多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中学校如林矣”, 但始终以没有一部“胪陈始末之载记”的“学校过去史”为憾。薛氏所谓“学校过去史”, 采用“以事别者”, 详载学校“自始创而赓续相延之历史”, 即是今日通行的校史。该书分六章, 分别记载了学校的起源、设备、成绩、师资、生徒、琐言 (按: 指杂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