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五辑,是2018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自汉至今,这座城市充满了等待回忆的名字、传说和诗词文赋。从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扬雄、蜀汉君臣、李白、杜甫、苏轼,再到巴金先生;从望帝啼鹃、五丁开道、驷马桥,支矶石,八阵图、武担山、大慈寺,再到如今的华西坝、太古里、浣花溪;从汉赋,到唐诗,再到花间词。走近唐朝看看,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二城,在唐诗里的是怎样的辉煌?他们或是成都人,或是客居成都, 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大唐的成都。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更进一步认识唐代成都的真面目,感知唐代成都人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
《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作者吴鸿“把多年来体验苍蝇馆子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所希望的不仅是写成一本探寻“苍蝇馆子”的指南或是“美食地图”,《舌尖上的四川苍蝇馆子》所记录的,都是他和朋友们的觅食生活,靠着这位“扫街嘴”多年的挑剔筛选,终如实呈现了好味道“四川苍蝇馆子”的私家体验宝典,可令读者们按图索骥,享受于四川市井生活的真滋味。本书是一本有体验、有情味的生活饮食文集。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的推动源泉,创建于先秦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它造就 天府之国 ,也造就了其灌溉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天府文化!都江堰不仅是对大地浇灌,对万物滋润,还有它产生与繁衍的文明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浸润和泽被,天府文化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李冰研究中心联合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等单位推出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读本,旨在宣传世界
《巴文化研究(第2辑)》是一部关于 巴文化 研究的论文集,共15篇文章,分为巴域历史文化、巴域文学与文献、巴域考古专题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对宋代三峡地区的畬耕农业,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宕渠与賨城等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该书的的特色,它们从各个具体而微的侧面反映了巴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本书是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山川早水在川游历期间撰写的日记。虽是游记,但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流水账,不像清代一般的国内游记多以记载沿途古迹名胜为主,而是以日记体的形式,用二十余万字记录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交往等,重现了百年前的巴蜀大地。同时,书中收录了百余幅图片,读来趣味横生,让今人读起来恍如重新走进了百年前的生活。让人惊叹的是,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时光,你会发现身边的景致却依然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肖平的《湖广填四川》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