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中国人的性格》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 真相 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的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先生所做关于中国文物的研究,虽然是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内容,或论及其来源,或深究其工艺,或拓展其发展及应用,或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等,但他并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样行文平铺直叙,逻辑生硬刻板,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 《中国文物常识》内容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更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文物常识》是丰富文物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他山之玉:印度文化导论》讲述的是印度传统文化,包括各种学术经典与思想流派的介绍。通过对印度的正法的解说,介绍了吠檀多典籍和四大研修系统,描述精当,义理纯正,为我国读者开启了解印度文化与思想的一道窗口。 作者斯瓦米 尼伟达南达是印度现代思想的一位先驱,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同时是杰出的作家、深刻的思想家和雄辩的演说家。他书写了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书籍,在当今的印度文化圈内仍然广受欢迎。
本书是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国思想文化问题的讲座,在这短短的六讲里,作者探讨了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理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点和发展,也瞭望了中国文化的未来。作者明确地把对以往历史的研究和对将来的预期联系起来,前后一贯,自成一说,使读者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中国的发展前景。
★ 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品位稻盛和夫哲学真谛 ★ ★ 成功哲学的典范 ★ ★ 探寻稻盛和夫人生与经营哲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 ★ 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获强大内心的宝典 ★ 日本 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现已年届89岁,在企业经营上屡创佳绩,他不仅创立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78岁高龄时出任日航董事长,力挽狂澜,挽救濒临破产的日航。细数稻盛和夫一路走来的骄人业绩,很多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走过这些风风雨雨?在面对功成身退还是可能身败名裂的选择时,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勇于挑战,创造新的奇迹? 对此,稻盛和夫在其畅销500万册的《活法》自序中,给出了答案 无非就是东方圣贤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 。事实上,不论在《活法》中,还是在其他作品或公开演讲中,稻盛和夫经常引用《论语》等中国传
《道里邦国志》记有各地之间的路程、商货及其质量与价格、商路上的食宿条件、海港与海上航程等情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存在于 9 世纪的国际贸易路线图。其范围之大,几乎把整个文明世界都包括了进去,东面记有倭国、新罗、麻逸、香料群岛及中国;西面记有法兰克、安达卢西亚、比勒陀尼亚。它详细地介绍了犹太商人、罗斯商人及伊斯兰帝国的穆斯林商人在国际贸易中的积极作用。《道里邦国志》尤其对中国的诸港口、河流、物产以及海上航程等情况有着较为具体的记述。 另附《税册及其编写》,其内容与《道里邦国志》大体相同,两位作者似乎使用的是同一种素材。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以及中西哲学家的一些对比。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 破天荒 次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 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 用举重若轻的 南氏风格 ,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 南氏语言 ,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 另类史 。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01年度的杂志合订本(精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本书内容包括六部分:论汉字的起源,论汉字的表意性质,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论汉字与中华文化,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其目的是力求准确介绍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使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了解它,更多的人使用它。
儒家和墨家在先秦并称显学,但与儒家一直是传统思想的主导相比,墨家尤其是其后期的思想,往往被历史所忽视。本书是对战国后期墨家著作《墨经》的解读,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从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几何学与数学、逻辑学等诸方面,展示《墨经》的作者曾经关心过什么,思考过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证据确凿、意见上的是非分明、观念上的明确无误,而力求从一个较为通观而宏大的视角展示这一 失落的智慧 的风采。
本书研究汉字*部字典《说文解字》的几个基本问题,揭示汉字系统的形义关系、结构类型和释读方法,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一、《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二、《说文解字》的造意现象与历史传承,三、小篆形声字的历史成因与共时系统描写,四、汉字形声字的义符系统的构成、识读、分类与价值。作者从《说文解字》出发,阐释汉字表意系统的特征,在当今多元语言文化繁荣的时代,指出汉字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为基础、*为关键的力量。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读书不仅关于个人修身养性,还将决定一个人的*终高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 本书根植于同名纪录片脚本。摄制组以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权威的学术观点,从文明、精神、人生、强国四个层面。对 读书的力量 进行深入、全面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同时,深刻阐释了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的重大现实意义。不仅四色图文,更新增了超级访问、书里有话、阅读大事记、书中锦句等趣味单元,多元、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