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 历史 历史学 中国历史 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区别。著名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过程,后指出了当前该学科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尝试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本书对于所有学习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以及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的。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研究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历史学在当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未来何在? 本书围绕 历史学为什么重要 这一主题,探讨了历史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适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张聪所著的《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新史学译丛》很好地利用了宋代官方材料和宋人游记、笔记,深刻地剖析了旅行在宋代文化及地方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旅行文学书写与旅行实作历史,认为宋代在创造与维持一个士大夫精英集团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丰富的旅行经验,强化了宋代精英作为国家政治、社会与文化领袖的地位。
本书以时间为序,采取左为中国大事年表、右为外国大事年表的体例对比编排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直观形象,有助于读者:(1)了解和掌握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中外史事,特别是利于学生对比记忆来易于记住;(2)在同时段发展的对比中,发现中国文明何时领先于世界文明,何时落后于其他文明,深思民族发展的命运。
在本书中金毓黻先生首次接触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进化史观 ,师法梁启超,以史家与史籍论述中国史学史,阐发史例及其流变,以进化观念将中国古代史学划分为萌芽期、成立期、发展期、中衰期、复兴期、革新期。金毓黻先生总结近代史学时,认为最近史学有两种趋势:史料收集与整理,新史学建设及新史编纂。所谓 改造旧史,别创新史,蒙远西学术输入之影响,以冲破固有之藩篱,利用考见之史料,而为吾国史界别辟一新纪元者 。编撰新史就是利用近代科学方法,改造旧史。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 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 的种族和 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
《大唐创业起居注笺证:附壶关录》由[唐]温大雅,[唐]韩昱撰
《宦梦录 馆阁旧事》一书是明朝黄景昉所撰写的一部“回忆录”。书中记叙了黄景昉从乡试中举到致仕归田29年间的亲见亲闻,当时的册封、讲幄、票拟、考试、风谣,官署遗事,典章故实,世态物情等,在本书中多有记录。 本次以雪堂本《宦梦录》与清抄本《馆阁旧事》为底本进行整理,保留其底本原有之附录,并收辑黄景昉之诗文与生平资料,以更全面展现其生命历程。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青铜时代》与《十批判书》是姊妹篇,前者偏重史料史实的考证,后者偏于思想文化的评议,这两本书相辅相成,“把古代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算整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大学由不同的学科聚合组成,并根据各个学科研究方向的差异,汇聚不同专业的学界英才,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能。当然,这项探索科学、挑战未知、启迪智慧的事业也期盼无数青年人的加入,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 也许你即将走进大学,但在选择专业上尚存困惑;也许你已经进入大学,但对专业尚未形成系统认知;也许你已经步入社会,由于某种原因错过心仪的大学或者喜爱的专业,“走进大学”丛书能让你对大学的学科专业有精准的了解与认知。
戴逸先生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新中国近代史学科的莫基人。先生一贯主张在贯通中国历史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视角下,审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书精选戴逸先生的学术论文、演讲、报告及编务文章四十余篇,所涉论题广泛,包括对中国史的宏观认识、清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清史》编纂的构想写设计、史学方法与史识的养成等方面。
本书的研究填补了学界的两项空白。一是探索了史前学研究方法论,因为在当时的专著中,都没能解决在没有文献记载的人类群体的历史重建和解释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构成了史前学区别于考古学的独特方法。二是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讨论前王朝时期的埃及。本书的研究横跨了人类学和埃及学两个领域,因此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范例。时至今日,本书依然对世界史前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剖析了各种方法论争论,并提出了对这一领域的清晰定义。借助广泛的历史案例,他向读者展示了哲学、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历史背景中起源,它们如何被其所处的社会所塑造,反过来又塑造了这些社会。最后,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思想史的现状,并简要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