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按:《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新序·节士篇》云:“宣公之子,伋也,寿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也。”此可作为《二子乘舟》诗本事读。刘向习《鲁诗》,兼用《韩诗》,此今文家说,较古文毛氏《序》、《传》为合。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毛奇龄《国风省篇》疑此诗与伋、寿二子无涉,胡承拱《后笺》驳之,当已
《中国古代图书史》从古代图书的编撰、出版、传播,图书的收藏与编目,图书的阅读与整理。图书与生态文化等多个角度,以历史朝代为序,描写了古代图书发展的历史。
黄普基编著的这本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燕行录资料为中心以燕行录为核心资料,以明清地方志和现代气象水文资料为补充,对明清时期辽宁冀东地区尝试进行包括地名聚落历史气候环境变化地理意象等方面的历史地理研究燕行录中有丰富的历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资料明清时期出使中国的朝鲜使者们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山川风貌地理形势驿道里程等情况加上这一文献具有史料记载的连续性,如果按整个明清时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解读,可以从中了解地名聚落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朝鲜人从不同角度观察明清时期的一景一物,记载了许多中国文献缺载的史料,因此将燕行录与方志等中国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是探讨他者眼中的中国从周边看中国的新的路径
《元大都规划复原研究》是元史和元大都研究领域里靠前部系统论证元大都帝京规制“准五重城”规划的专著。本书对元大都规划的传统主流观点进行剖析和质疑,抢先发售指出元大都规划主流观点基本属于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即没有学术支撑的推测观点;本书运用“六重证据法”对元大都宫城、皇城、大城及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主要建筑进行实证研究,就元里制里长和尺长、宫城与大内御苑的空间位置、双重夹垣规制、帝京规制重城规划、中轴线序列、大城城墙和居民宅院的规划及其模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得到元史、建筑史、城市史、地图史、北京史、元大都等学科研究和考古、古建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本书提出和论证的一系列新观点,是对传统主流观点的修正和补充,确有学术前辈的独到之处;是元大都规划研究领域里的一部观点创新、理论
《历史讲演录(精)》一书是雷蒙·阿隆的遗作,于1989年出版,同时还是1972-1974年期间作者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课程。雷蒙·阿隆深受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分析哲学概念的影响,并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多重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意义的历史研究,是不可多得的表现雷蒙阿隆跨领域研究的作品。 在本书中,雷蒙·阿隆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分析哲学与德国传统的社会学相融合,在其活灵活现的话语中使两股思想互相对话,并再现了德国传统中的中心疑问:认识人类历史与认识自然世界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人们是否能像解释物体下落那样解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
东西方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对稳定地独立发展。直至明清以降,尤其是晚清时期,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东西方在史地知识、科技、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发生交流碰撞,给中国造成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极大程度地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大变局下的文化相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精)》中,作者吴义雄详细爬梳中西文报刊、书信日记手稿、教会学校教科书等大量已刊未刊的史料,对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多个面向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呈现出作者多年在晚清中西交流史领域的积累与功力,对学术界加深了解近代早期中西交流史有较大助益,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著作。
书稿以汉魏六朝时代的思想与政治间的关联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四编:“思想研究的社会政治维度”“早期政治传统的存续与维新”“魏晋玄学与门阀政治”“天下政教传统的空间展开”。此前中国历史研究因断代史范式,多强调历史的断裂性,本书稿的研究试图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并将思想的展开置于社会政治背景下理解,同时从中国传统这一内在性视角理解中国历史的空间演进。
《互洽共生: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关系探研/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为“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之一。书中全面探讨了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明代的商业政策、商业管理和商税征收及侵剥商权的行为、商人的法权地位、明代国家同商人的合作、商税征收、士商关系等,揭示出明代商业发展与国家体制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即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与帝制体系强固并行,双方磨合为一基本洽和局面,达成一种互适共生的历史演进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