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史学》是浸淫历史学术领域多年的青年学者孙明所撰写的历史阅读随笔。作者坐在历史的边缘,带着生活的感觉,以“半学术”的水平和心态看历史、看历史书、看历史学家,以亲切活泼的语言,将晦涩、学术的历史书籍,介绍给读者,并表达作者自己对历史的想法。作者认为,真诚的历史观念应是来自实际的生活经验,正是不断变化的生活形塑着个人对历史的看法,生活与史学实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雄揭示隋唐帝国开成的前提、过程与本质的力作,初版于1971年,1998年作者作了重大增补后再版。龙谷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博士李济沧全文译出。这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本书为“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7辑,主题是“近代中国的知识与观念”,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近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全书共收录论文13篇,分为“专题研究”“域外专论”“史料与考证”“研究综述”等板块,书末附与本辑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献目录。作者有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杨瑞松、华中师范大学的承红磊、江西师范大学的周永生、复旦大学的姬凌辉、许浩、章可、舒铁等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从不同角度为读者揭示了近代西方思潮进入中国所引起的中国传统知识与观念的更新与嬗变。
《冯承钧译者集:史地丛考续编·史地丛考》辑译自《巴黎亚洲学报》、《荷兰通报》、《河内远东学校校刊》。西域历史地理论文集。内收《龟兹语考》(列维)、《王玄策使印度记》(列维)、《新唐书西域羁糜府州考》(冯承钧)、《高昌和卅火州哈喇和卓考》(伯希和)、《沙州都督府图经及蒲昌海之康居聚落》(伯希和)、《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伯希和)、《犁轩为埃及亚历山大域说》(伯希和)、《大月氏都域考》(沙畹)、《魏略西戎传笺注》(沙畹)、《罽宾汉》(列维)(沙畹)、《中国乾漆造像考》(伯希和)等11篇文章。
本书从广告学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梳理和呈现清末日系商人会社及各利益集团以上海报纸为载体实施广告活动的全过程
全书包括先秦至明清各断代礼仪史的集合
严智开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以来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甚至在相关美术史著作中,严智开的资料和生平都没有收入。这一方面说明严智开于天津美术馆的研究目前还属于“冷门”项目,还未形成学界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天津学界对于本土艺术史人物、艺术团体、艺术流派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内容亟需补充。齐珏的这部著作算是填补了一项空白。当然所谓填补空白,也仅是拉开了相关研究的帷幕,相信更精彩的“大戏”还在后面。
《蜀学(1辑)》为学术类图书。《蜀学(1辑)》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蜀学(1辑)》为《蜀学》第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