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发展与理论构建, 一带一路 倡议与他国政策的对接,对外建设项目取得的成果,以及 一带一路 倡议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议题。 一带一路 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投入研究,社会层面也出现了解 一带一路 倡议的需求。本书集中经济学领域的学者编写而成,关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论、建设规划与成效的内容依据的都是我国政府网站和官方发布数据,确保了准确性与客观性。
希腊饮食的丰富与多变源远流长:古典希腊发展出世上 古老的本地特产食品与葡萄酒传统;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虽然是帝国中微不足道的部分,但它的蜂蜜和山区香草植物却驰名全国。拜占庭希腊是帝国的中心地带,为中世纪欧洲提供它传奇的甜葡萄酒。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再次成为落后地区,为君士坦丁堡及士麦那这两座伟大的希腊城市提供食物,也是世界移民的来源。现代希腊成为民族 ,拥有欧洲 多样的风景;它的美食与葡萄酒一如既往地具有地方特色与个性,希腊的饮食与庆祝方式也随着希腊人不断地蔓延扩展到世界各地,同时融入 多外来的元素。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 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 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 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北大史学》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 创办于1993年。本集刊是历史学学术性刊物,涉及史学各个领域,特别强调前沿性、专题性、跨学科和国际性。从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将以 专号 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所谓 专号 ,即每辑均有一组围绕同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专题论文,这些主题可以围绕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设计,也可以是在传统主题上的开新之作。同时,也欢迎其他有见识的好文章。这些文章不严格限制字数,确有不凡见解的好文章,长达数万字亦可。此外,也欢迎具有深刻分析、不流于泛泛内容介绍和褒奖之词的学术评论。这样,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每辑中读到一些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获得不同于面面俱到的综合性刊物的收获。本辑为第28辑 近现代城乡经济与社会专号 专号。内容分为 专题研究 学术
《汉学菁华》是19世纪曾先后担任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的中国研究著作。 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丁韪良不仅精通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同情心,对中国的未来怀有殷切的希望。这部著作写于1906年,从科技、文学、哲学、教育、历史等方面向西方社会全面介绍中国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可以说是作者近50年中国研究成果的汇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 ,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七大的 ,印度拥有多元的气候型态与土壤环境、种族与语言、 与教派、种姓与阶级、习俗──以及饮食文化。本书追溯历 的印度饮食,纵观史前时代至今的历史、社会、 与哲学发展。印度跟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相比, 看重食物的意义,视之为身分认同的标记物。 信徒各有饮食戒律。住在这座次大陆上的人民们,看遍各式各样的节庆盛宴、伴随生命重要事件的筵席场面,也熟稔各种出于修行或医疗因素的斋戒。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2014年杂项拍卖年鉴》一书收录了2013年年度苏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澳门中信、天津文物等80余家拍卖公司上拍成交的2800余件珍贵无比的艺术品,全书按照材质和器型,分为铜器、青铜器、铜镜、珐琅器、鼻烟壶、紫砂、佛教文物、金银器、料器、文房四宝、琴、玺印、竹木牙角器、犀角雕、漆器、古典家具、织绣品等20个种类,配以真实的照片,并注明了拍品拍卖的详细信息。所有拍品的LOT号、年代、名称、尺寸、估价、成交价、拍卖机构和拍卖时间等信息真实可靠,既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手的拍卖信息,又方便广大收藏爱好者在其他媒体检索查询。同时,本书还提供了2013年度杂项类中9个品类拍卖成交排行TOP10,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在阅读时提供最直观的数据信息。 《2014年杂项拍卖年鉴》一书客观、系统、全面地向广大收藏爱
批判与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本质属性,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生成依据和本质范畴。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相关论述的考察,有助于从理论源头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和历史证明。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准确无误地廓清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经典文本并加以解读阐述,这对当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欲寻美人何处去?众人纷指青楼里。一座座青楼容纳了太多难以书写的故事,美丽与丑陋共存,真实与虚伪并行。原本作为社会病态之表征的青楼,无意间却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并以此为中心,辐射社会的各个角落,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楼文化。 岁月无声,唯文能言。本书从青楼的起源入手,追寻其亦深亦浅之行走踪迹,触探其兴衰浮沉之历史气息,感受其繁华落尽之至真至纯。青楼的风光和艺术令人神往,青楼的畸形生长令人叹息,青楼中名士名妓的文墨情缘与文学作品令人赞叹,十大名妓的爱恨情仇令人感动感概…… 青楼不是历史的意外。她承载了无边的欢乐,也承受了无言的伤痛。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还有其背后真实的人性。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乱。但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与变幻,曾氏家族总是有子弟成才,有所成就,家族总能够安安稳稳地延续下来,其中必然有原因。这本书就是在挖掘其中暗藏的秘密。《治家有道》在探寻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原因,而其着眼点仍在个人。作者以历史学家的敏锐与细致,根据曾国藩的日记、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等古籍文献,对曾国藩家训的由来与演变、曾国藩所推崇的一些做法进行解析,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也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这些方法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家庭。
《知识、文献、学术史:南宋考据学研究》通过梳理南宋时期士人著述、编撰、校勘、注释等不同文献形态中的考据学特点与方法,研究宋学语境下考据学兴起的学术条件和文化机制,探讨文化学术下移背景下,考据学在南宋士人学术文化生活中的意义,试图由此呈现传统社会文献活动与学术文化史之间复杂多样的内在关联。
《理论与历史:从汤普森出发》涉及三方面内容,即E.P.汤普森、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史学理论诸领域。E.P.汤普森是作者早年读书期间关注的主题,章至第四章便是这个阶段的认识,大致勾勒了汤普森历史研究的成就与特点。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围绕该主题的一些外围讨论。第八章与第九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第十、十一、十二章,是关于历史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些思考。其中一部分内容已经作为论文刊发过。这些内容也从某一侧面体现了个人兴趣和认识能力的逐步迁移与累积过程。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民国史实重建与史论新探》从重建史实入手,对民国历史上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事件,重新作了视角独到的再审视。《南京大学史学丛书:民国史实重建与史论新探》不仅注重考察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对外交家、知识分子等各色民国人物也有生动而又细致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历经曲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春秋学史》从先秦时期《春秋》学的形成开始,对《春秋》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春秋学者、著作,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书中资料翔实,内容连贯,为两千多年的《春秋》学勾勒出了清晰的总体面貌,又对各时代《春秋》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细致的描述。《春秋学史》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学术视野开阔,时代感强。其次是资料翔实、学风严谨,文风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