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ZUI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ZUI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珠崖》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世界?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书系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多年精华珍藏的首次呈现,首次揭开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心及世界*流的严肃艺术文化中心的国家大剧院的神秘面纱,令读者能够一窥其华彩。 全书分为魅力大师、原创融合、培育扶植、发散影响、声音祝福五个篇章,图文并茂,将目光聚焦在一百多位中国著名艺术家身上,将艺术家演出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大剧院娓娓道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 ,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 的过程。以考古学材料及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着重介绍西周初年从晋的先祖唐叔虞的分封开始,到奠定重耳霸权的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段时间内的晋的初期发展过程。所谓“地域 ”,是指西周封建 体系瓦解之后,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领土 逐渐形成之前的阶段,这种 形态主要指通过合并周边小国,地域单位统治网络逐渐构建形成的春秋时代。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学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晋国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文化交融、 政治、外交关系、霸权建立过程等内外多个方面,对两周时期晋国的发展史做出了深入探讨,旁征博引,独立思辨,合理论证,不曲说盲从,是一部有自身体系,且具有一定深度和
《汪世清先生书简》收集汪先生生前的大量信件,字数多达145万字,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徽州文化、明清画史、新安画派的考证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信中还有大量明清文史资料的辑录和整理,均从各大图书馆中的善本或珍本中辑出,堪称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料,弥足珍贵,对研究明清东南文化、绘画史、诗词艺术具有可观的参考价值。
本书聚焦\"什么是环境史\"的问题,针对环境史学习者、对环境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环境史研究的缘起、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列举 范围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读物。本书从历史的视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绿色的人与自然关系,不仅能够成为环境史相关课程开展的教学用书与读物,有助于推广\"环境史\"概念,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与实际运动的开展。
本书从诸多看似微末的史事入手,梳理明清两朝同异邦的往来,以及随之产生的或离奇或惊喜的因果,基于此,回看对古代中国有至深影响的“天下”观念。为使六百年后的今人洞若观火,作者试图说明:下西洋之壮举、拒倭寇于国门、兴教化于边陲、享万邦来朝之盛世——毫无争议的极盛景致,为何反而成为落后于西方的拐点?而随着俄罗斯帝国的不断东扩,清王朝北方经略的高歌猛进为什么仍是传统路径的低水平持续?作者通过啼笑皆非的外交辞令和种种匪夷所思的战争过程,梳理了大陆板块的地缘格局并为金玉其外的帝国困境做出解释。全书立足于剖析“天下主义”的秉持者——明清中国的决策层所遭遇的阻碍和挫折, 立体地感受帝制时代超大规模政治体的运作方式及其成功与失败,并通过这套官僚体制的运作发现帝国政治运行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