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课教材,在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相关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系统且有所侧重地阐述毕业论文的类型、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表达、论证、答辩等基本环节。尽量避免框架雷同、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求体例安排灵活,贴近学生实际。 《史学论文写作(第二版)》试图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主,除了大量列举名流和其他已发表成果外,尽可能以已毕业学生的论文为例,让教学对象感受身边鲜活的写作经验和教训。这些案例更加贴近自己,学生容易接受,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吸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ZUI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ZUI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珠崖》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佛教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宗教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字典》(新一版)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有简化字、繁体字、正体字、异体字对照内容的单字头3690组,其中一级字2052组,二级字1145组,三级字493组。每个单字头后并列列出其对应的繁体字或异体字,加注汉语拼音,字头及释义用字均采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字形,在释义和【备考】中,辨析同一个字头的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的音、形、义对应关系。基于此定位,本书只列出单字的常见义项或需辨析的义项,并适当注重说解繁体字与异体字,而不求面面俱到。正文后收附录十个,并附《汉语拼音索引》。本书主要读者群是大陆读者,着重解释繁体字、异体字。本社曾经出版的《简化字繁体字对照字典》发行超过十七万册。和《简化字繁体字对照字典》相比,本书增加了异体字内容,对于读者 具吸引力。
《大诰》是洪武帝朱元璋把自己审讯、判决定案的各类案件汇总起来,以被诛杀者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刑事法规,后来就以诰文形式颁布天下。本书作者从《大诰》中选取了“史灵芝案”“郭桓案”“小疾灵”“宋重八案”““陈寿六案”“粮长瞿仲亮案”“剁指案”“路引案”“彭玉琳案”“潘富案 ”等的审案纪实,从个体的命运出发,来解读洪武时代的生存密码。《活在洪武时代》将十三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朱元璋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了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羊肉、猪肉、白菜、豆腐、盐、蔗糖、香油、花生、胡椒、辣椒、茶、蜂蜜的出现,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 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 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 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 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房四谱(今注今译)》是宋苏易简关于笔墨纸砚的专著,分门别类介绍了宋以前笔墨纸砚的各种情况,如历史、产地、制造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传说等。该书对文房四谱进行评注,有助于一般读者阅读。全书由孙洪伟副教授译注。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世界?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该书共七章, 章为“词和词汇”,第二章为“词义与词义类聚”,第三章为“词形与词长”,第四章为“造词与构词”,第五章为“词汇化与词语的衍生”,第六章为“决定一种语言词汇基本面貌的诸多因素”,第七章为“词汇规范与词典”。该书立足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从词的界定切入,系统地介绍了词汇的各级单位、词义类型和词义的衍生变化、词形和词长、造词和构词、词汇的共时面貌和历时发展、词汇规范和辞书编纂等内容,由现象至规律,由微观至宏观,渐次展开,娓娓道来,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概貌。
该丛书由兰登旗下的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成功策划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可见其眼光,这套丛书他们预计选择三十多种物件,目前阶段已有十余种面世,丛书希望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器物来揭示出隐匿其背后的“真实”生活,即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意义,以及这些器物是如何型塑我们的生活并且被赋予意义。 每本书的体量类似于“地铁上的哲学”,题目有趣且深刻。作者是英、美名校教授或者副教授,以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等几家 报纸的 专栏作家。 作者斯科特?洛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专业教授,他也是《新星宗教》的编辑。 头发,我们这些哺乳类 基本的自然特征,这是经济和社会地位、政治倾向、宗教联盟、婚姻状况、文化习俗以及其他事物的特殊表征。头发的意义是如此深刻、有力度,
本书聚焦\"什么是环境史\"的问题,针对环境史学习者、对环境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较为详细全面地介绍环境史研究的缘起、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列举 范围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读物。本书从历史的视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呼吁建立健康绿色的人与自然关系,不仅能够成为环境史相关课程开展的教学用书与读物,有助于推广\"环境史\"概念,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与实际运动的开展。
《汪世清先生书简》收集汪先生生前的大量信件,字数多达145万字,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徽州文化、明清画史、新安画派的考证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信中还有大量明清文史资料的辑录和整理,均从各大图书馆中的善本或珍本中辑出,堪称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料,弥足珍贵,对研究明清东南文化、绘画史、诗词艺术具有可观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