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 乐道起源论 ,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 乐 的哲学起源。二是 乐道体系论 ,分别从 形式表层 传导中层 内核深层 和 传递介质 ,探讨 乐 的本质和 乐道 的体系。三是 乐道应用论 ,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 乐道道德论 ,梳理先秦诸子对 乐 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 乐 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 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
水,女人,裸露——人类根深蒂固的三大“恐惧”——集合在小小的“泳衣”上。20世纪前,出现在公共场合的女性身体,总是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即使在浴场、泳池里也不例外。晚近一百年,随着游泳运动的普及化、平民化,泳衣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衣柜,泳衣的尺寸与款式, 是花样迭出,颠覆以往。女性摆脱了数千年的禁锢,却又陷入一个由广告、商业与男权构建出的新陷阱:美。为了以“ ”的体态穿上泳衣,无数女性开始节食、脱毛、塑身……本书回顾了泳衣从诞生之初,到 消费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其中涉及女性形象、身份的变迁,医学、卫生学、纺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政治思想的演变。纤纤泳衣,看似单薄,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
中国通史式知识小说《历朝通俗演义》系列《慈禧演义》:列强环伺,风雨飘摇,铁腕太后的是非曲直!本书为《历朝通俗演义》系列的慈禧传记,全书共四十回,生动讲述了慈禧主政四十余里的官场浮沉,人情世故与历史因果。 作者叙述平实流畅,有条不紊,语言风趣,情理兼备。翻阅本书,从金戈铁马,列国纷争,温柔缱绻与正邪博弈中读懂中国历 的铁血大时代!随书附送史学专家审校版“阅读思维导图”长卷,旨在通过大数据全景式呈现历史变迁过程,以“解读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揭示国人智慧的精髓真义”为创作理念,对学习历史,增长经典传统文化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东北卷》主要内容包括:东汉丧礼送葬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礼仪的社会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南北朝交聘记的基础研究、从唐代礼书的修订方式看礼的型制变迁、士族的延续与唐代科举的过渡性特征、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宋代乡村社会的生存秩序与权力结构、虚实之间:宋儒对礼之名实的探索、明代文官恤典中的祠祀、唐宋时期落第士人问题研究综述等。
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义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亦可视为作者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作者认为,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之不同。故本书实乃钱穆先生对历史研究之意义的阐述,然后再从意义来讲研究方法。 作者在序中言,此书可另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大义”。
这是一本写成都沙河自然人文历史的著作。从沙河的形成与演变,到沙河上的桥梁,再到沙河畔的历史遗存、战争硝烟、民俗民风、现代工业崛起以及生于斯葬于斯的历代名人等多侧面反映了沙河的人文面貌,对于读者认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积极参考价值。
\\\\\\\"本书由胡适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和北大中国哲学史讲义的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他用现代学术方法剖析中国哲学, 以扎实的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将秦以前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衰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按照时代先后及思想演变,系统而深刻地呈现了出来,使哲学史 具内在逻辑性。 本书1919 年问世,不到两月便再版,两年内加印13 次,可见其在当时学术界影响力之大。本书不愧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时代!\\\\\\\"
本书在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现代吉尔吉斯语的语序类型,包括基本语序、名词和动词短语语序以及差比句的语序类型。结合吉尔吉斯语的本体特征,在跨语言模式下综合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和总结了吉尔吉斯语的语序类型特点,并对相关语序参项的结构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维度,对语言符号的排列组合进行了多平面、多视角的论述和研究,并运用经济性、象似性和认知凸显等理论,深入分析了吉尔吉斯语语序结构形成背后的功能动因。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 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 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 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