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本书由绪论、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方志体例、方志编纂基础、志书各种体裁编写、诸志编纂探讨、方志的资料工作、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续修、方志评论、地方志与地方年鉴和方志事业管理等13章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学课程教学与方志编纂培训,又可服务于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论著。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二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 形象史学 ,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学脉传承、三星堆探源、秦文化研究、图像研究、跨文化研究、文本研究和文化史札等七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本书以东汉思想家王充及其著作《论衡》为研究对象,聚焦《论衡》中关于命、天人感应、鬼神、人才四大主题的论述,揭示王充 疾虚妄 背后蕴含的 济世 与 利己 双重动机。 济世 体现在王充以 真 为美,通过论定是非、考辨虚实来教化世人。他对命、天人感应、鬼神的自然主义解释,很大程度上以移风易俗为导向,彰显儒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 利己 表现在王充常从个人得失出发讨论问题,如否定道德与命运的联系,意在为自身怀才不遇辩解;强调文儒、贤人的价值,则是其求仕心愿的直接表达。 本书还原王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的地方士人的本来面貌,审视其思想中不同文化传统的交融与碰撞;并以王充为典型案例,剖析东汉时期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下,地方士人如何在儒家崇高的理想追求与个人现实利益之间艰难抉择,展现了这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一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 形象史学 ,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前沿动态、图像研究、碑刻研究、跨文化研究、文本研究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20世纪,西方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产生了众多社会科学化的史学流派,比较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比较研究源远流长,古希腊至20世纪早期的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采用过比较方法,形成了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西方比较史学诞生于1928年,作为开创者的法国史学家马克 布洛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后至21世纪,比较史学在欧美蓬勃发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突飞猛进。本书分为三编,分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专题性考察,展示了西方历史比较研究从偶然的、不自觉的、非专门和缺少理论方法的到经常的、自觉的、专门的和兼顾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转变过程,史学观念和问题意识的演进,以及众多富有启发性和生命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专题性研究反映了21世纪早期西方比较史学的最
孙增坤编著的这本《召回医学之魂(何裕民教授医学人文杂谈)》是临床医生兼人文学者何裕民教授近年来在嘉宾访谈、媒体采访(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等),以及教学讲稿或论著中有关医学人文内容的汇编。意在对当前医学之变、医学之乱、医患之失范等社会现象进行透彻反思,以实例和哲学分析方法阐述了何教授人文医学的一些观点,目的是还医学之本原,还社会以和谐。 全书共分10章。内容除了分析当今医学在医疗目标设定、高科技方法应用、医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有较大误区之外,并通过大量实例,对较容易产生医患矛盾的两个方面——慢性病和癌症诊疗进行了多角度剖析,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对策。此外,何裕民教授还以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理论,特别是结合其长期研究的心身医学这一重要领域,总结归纳出当前心身疾病患者的
词体正变观,作为古典词学中流行的重要批评理念,近十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颇有成效,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对个案细致深入的研究也较少。本书作者王卫星教授为词学专家,积年致力于词学的广泛与深入研究,在充分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词体正变观的历史渊源及历代演变,依据正变立场来划分正变类型,据此探讨诸家各派的词体正变观,并采用体势与意境相结合的词调研究法,以享有“词祖”“词宗”之誉的名家为研究中心,探讨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力求 好地纠正研究误区,还原其理论,评价其得失,并利用其理论优势为现代词学服务。本书为系统研究词学之正变源流观念的专著,补足了词学研究 的多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