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我国纺织生产源远流长,在民族振兴和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本书对中国近代纺织史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内容涉及纺织企业史、纺织科技史、纺织人物史、纺织政治史、纺织报刊史、纺织资料辨析等,汇集了28位专家的最新专题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纺织业 织造救时 之宏旨,于中国纺织史及其资料问题的研究亦有一定学术价值。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唐代妇女生活》包括唐代妇女社会面貌概说、妇女阶层与群体、妇女生活与习俗、妇女教育与女教著述、妇女社会活动、妇女才华与业绩、唐人的女性观七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附录为作者撰写的《风流女冠鱼玄机传》。作者通过对唐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观察,力图为唐代妇女勾画一幅群像,还原唐代妇女的生活样貌,丰富人们对唐代社会的理解。《唐代妇女生活》立论角度高、分析透辟、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史书、诗文、笔记小说和敦煌文献之外,还采用了许多墓志文献,取材广泛,内容扎实,论述严谨。
藩镇史一直以来都是唐朝历史的研究中避不开的一个课题,而其中又以河朔三镇 突出。大唐盛世的荣光之下藏着什么样的灰暗底色?河朔藩镇的迷局里又是怎样的波诡云谲?一边是日渐式微的大唐帝国,一边是蒸蒸日上的河朔藩镇,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碰撞与火花?本书将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史籍资料,以时间为轴线,揭开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衰亡的秘密,逐步展现中晚唐的河朔藩镇割据史。
本书立足于城际交通出行应用的开发实践,涵盖移动应用开发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赛项规程以及移动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全方位地阐述移动应用开发的工作流程与实践方法,旨在为项目实践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本书涵盖6个任务,分别为商务沟通和项目立项、原型设计、前端架构设计与实现、后端开发、项目测试、交付验收。本书提供了辅助读者学习的项目程序源代码以及辅助教师教学的电子教案。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及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亦可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赛项的参考资料,以及备考移动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指南,还可供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 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先生近年来的学术随笔与学术信札合集。全书共分六辑,分别为“世界与中国”“中西古史比较”“怀念师友”“书前书后”“信札”“口述史”。其中前两辑为历史学研究随笔,第三辑著刘教授的师友交往与学术传承,第四辑为一辑对近年学术佳作的单方面书评,第五辑为为学术问题与林志纯先生跨越二十余年、十余次往还探讨的一辑信札,第六辑则对近二十年来兴起与备受瞩目的口述史做一种尝试,实则为留下自己的学术印记。全书文字典雅,学术性强,学术交往至深,是学术随笔中完好的一种示范型作品,既及学术,又涉传承,是为佳作。
本书是世界上首本西方艺术史《艺苑名人传》的节选本,描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与生活。由被誉为西方首位艺术史家的乔治奥·瓦萨里编著,在艺术史中,《艺苑名人传》被称为“ 本重要的书”,其中充满了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和观察。他也是 在艺术 使用“再生”概念的人,同时也是使“再生”(即以后的“文艺复兴”)这个词作为定型化的表述方式来概括文化复兴时代的人。文中从三位艺术大师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性格到创作手法与作品,讲述了它们同样辉煌的人生与艺术。
本书的作者是常沙娜,她的父亲是常书鸿。他们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挚爱的敦煌。这是一部浸润着理想和亲情的书,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追寻的书,是一部闪耀着艺术光芒的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遥远的敦煌、我们的敦煌、永远的敦煌)是常沙娜对人生的回顾,主要记述了父亲常书鸿和作者两代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从中亦可见许多大师的身影与风采;其间载入大量珍贵原版照片,部分首度面世,鲜活呈现了人物与时代的风貌。第二部分(传写敦煌情、纤毫入画图)以大量珍贵画作、手稿,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第三部分(一花一世界、古韵扬新风)以大量原创平面及立体作品,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开拓与创新。书末辅以常沙娜年表,读者对作者生平及学术道路可一目了然。全书文笔优雅、情感真挚、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在 疫情已趋好转, 疫情发展之时,我们约请了近年来活跃在医学史、疾病社会史与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的 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瘟疫与人”为主题,为一般、非专业读者了解、理解中外历史中的疫灾提供思考途径,为读者理解当下提供多向度的历史与思想背景。内容涉及疾病史(历 的瘟疫)、医疗史(救治、医学、药物的)、中医与西医、瘟疫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卫生、慈善赈济等诸多领域,以及人类在面临疫灾、应对疫灾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财富。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是高等学校古典文献专业必修课之一。本教材侧重古典文献本身的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文献,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文献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包括现代整理出版的文献如《全宋诗》《全宋文》《儒藏》等)有哪些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遇到的什么样问题可以通过查找哪些文献来解决;怎么能够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等。本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熟悉了解了古典文献,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教材除了介绍重要的传世文献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之外,还介绍甲骨、金石、简帛、敦煌吐鲁番等出土文献,戏剧、医药、音乐、外国汉文献等特色文献,还涉及数字化古典文献、古代图像文献和各类古籍书目。每类文献都概括其特点和价值,并列举事例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 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 一个 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
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是我国档案学者结合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档案管理实践而提出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学术理论,其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双元并重的学术内核对分析当下我国档案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书在梳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工具价值,值与信息价值的理论内涵及其二者双元并重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该理论与 外其他相近学术理论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所具有的独特视角与理论格局,并提出了档案双元价值理论融入学术研究体系与指导档案管理实践的实证分析报告。 本书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领域的学者学生与档案实践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由该中心主任杨共乐任主编,周文玖教授任副主编。该集刊自2002年以来已出版了17卷,2006年以来改为一年两期,已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此卷为第20卷。本卷刊发24篇文章,分为7个栏目: 纪念白寿彝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古代史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 外国史学研究 历史文献学 人物志 当代史学评论 ,反映了当前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关注及前沿成果。
宋代是中国近世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从“士族”与“民间信仰”两大范畴分析其中的juda变化。作者以宋代zui重要的大族“河南吕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古门第大族没落、科举制度代兴后,宋代所形成的“新门阀”。作者从朝廷政治的起伏、科举制度对家势维持的异化等几方面,析论了宋代士族精英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情况;同时涉及近世社会中的妇女、儿童和科举教育等问题,让读者 加了解“从唐宋变革”到宋元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部分延续了作者过去对宋代巫觋信仰的研究,分别从研究方法、史料、新视角及新议题透视宋代的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