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线是讲述范仲淹传奇的一生,重点再现了范仲淹近三十年政治生涯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028 1038),政坛三起三落。他曾因直言上书、被人诬陷勾结朋党,三次被贬,但他从不在意个人得失,所到之处,不仅继续向朝廷提出各种改革意见,还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第二阶段(1038 1043),御守边疆。1038年,西夏元昊登上王位,随即发动了对大宋王朝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西北边境压力陡增,范仲淹被重新启用,负责西北军政事务。他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进行兵制改革,提升军队战斗力,团结羌、吐蕃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固城防、修建城堡,从而保证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第三阶段:庆历新政(1043 1045)。1043年,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又将范仲淹召回京师,着手清除弊政的改革 庆历新政。范仲淹陆续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等改革意见,
本书记述了靖康之变的全部过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花,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巅峰,甚或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王朝,顷刻间覆亡。史称 靖康之难 靖康之耻 。 作为皇帝,以徽宗的才能,治理国家本可游刃有余,但他却是失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民怨沸腾。在断送了繁花似锦的北宋江山的同时,也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
本书是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之一,讲述了元朝的历史兴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当代白话,是为《蔡东藩中华史》。此书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本书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开禧北伐,是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南宋为收复失地之举。这样的 大事,非止一件事情而已,而是可以上溯,可以下追,可以左右寻源。可以对战争的来龙去脉,远因近程,后果影响,作出分析。本书便是从绍兴和议谈起,顺着历史之河,顺流而下,读者观看当时人事物,从宋高宗到宋宁宗,从朱熹到韩侂胄,从孟太后到李皇后,金国复去又旋来,南宋和议又北伐,良臣将相、宠臣佞幸,换了一批又一批,政局波涛汹涌,暗潮明流,一并具现。 本书便是以“开禧北伐”为中心点,辐射出南宋当时政坛动荡、朋党之争、外交路线、萧墙之内、接班人选的诸多问题。
本书是 作者房昊继《从前有个书生:魏晋篇》之后创作的“北宋篇”。当你拿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它讲述的是谁的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以“从前有个书生”开头。当这些“书生”的人生轨迹随着作者的笔触缓缓浮现在纸面上时,你才忽然发觉,原来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和这些“书生”如此熟悉。甚至,他们曾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带来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课本上的“背诵并默写全文”之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书是 作者房昊继《从前有个书生:魏晋篇》《从前有个书生:北宋篇》之后创作的“南宋篇”。全书继承了系列的特点,当你拿到这本书时,并不知道它讲述的是谁的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以“从前有个书生”开头。在作者的带领下猜测“书生”的真实身份,已经成为系列的特点。李清照、岳飞、辛弃疾、虞允文、陆游、张孝祥……那些在南宋时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在本书里以陌生又熟悉的面孔重新出现。
《黎东方讲史:细说元朝》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成吉思汗统一全国至元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黎东方讲史:细说元朝》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成吉思汗伐西夏、灭金国,忽必烈火南宋、建立元朝等历史事件,以及窝阔台、蒙哥、阿合马、耶律楚材、马可·波罗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只的评点。《黎东方讲史:细说元朝》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张荫麟生前对于《中国史纲》的宋史部分已有写作规划,即:一、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二、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三、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四、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五、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但写作未半,即已去世。本书以张氏拟定章题为纲,收录已成文的章、第二章及中辍的第三章节全部内容,并将张氏所撰论文中与各章主题相关者择要选编,附于各章之后,以便读者加深对宋代历史和张荫麟史学成就的理解与认识。
一个合约的签订,使两个敌对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结成兄弟。宋真宗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与契丹签署了“澶渊之盟”。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大事件之一。公元997年,真宗赵恒继位。此时大宋建国已经三十多年,帝国开始出现太平气象。与太祖太宗致力于天下太平比较,真宗走得更远。“澶渊之盟”前,五代乱世“权反在下”遗风犹在,四川刘旴、王均之变,陈留王长寿剽劫,广西陈进叛乱,不时带来一些干扰;北部契丹继续与大宋为敌,出现了由一系列战役组成的“关南之战”,大宋动员近五万骑兵的“长城口之战”。尽管如此,真宗仍“召天地之和气”,广开谏诤言路,提拔优异人才;扶助弱势群体,并及有生万物,一步步谋划和平道路。“澶渊之盟”前的历史,是平定地方动乱,抗击契丹侵扰,深谋和平战略,开科取士,偃武修文的历史。“澶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