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史的学习和研究、宣传、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每当讲到党史,往往与国史并提。他说: 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是必修课,而且必须修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 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 本书正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论述精神,从什么是新中国史为什么要学习新中国史、怎样学习新中国史三个方面,阐明了要学习新中国史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安文思,系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他于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本书由他以葡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本书前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书后所附利类思神父所写的《安文思神父传略》,是一份重要的文献,传记中记载了他和利类思在张献忠处的经历并补充了有关张献忠的文献。一位17世纪生活在北京的葡萄牙籍传教士,以他的视角、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价值观去认识、去感知与他的祖国完全不同的东方国度,在生活、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无从避免的冲突与默契、真知与谬误、失望与敬仰 凡此种种,录以文字,便有了本书。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
披露了这场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台前幕后,分析了为什么要发起全国学解放军运动、他对运动有何设想和部署,也探讨了运动对军队自身产生了哪些正、负面的影响、林彪的 突出政治 在全军甚至全国推行带来了哪些后果、这场运动对 文革 的发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军队和国家、军人和政治的关系等。
本书是新中国70年历史的大事记。经中央批准,由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点主题出版图书,是广大干部群众庆祝新中国70周年、了解共和国的推荐阅读书籍。本书按
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了《中国通史(精装典藏新善本)》。因其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的历史入门书。 《中国通史(精装典藏新善本)》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现代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史事、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地结,并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编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体现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
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它们将因为你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而活跃起来,伴随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你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还可以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跳出历史叙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后的信息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开放的多学科视角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串联起一条简明新颖的中国史脉络。
两晋南北朝,从晋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三百二十三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共出现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割据政权。除了西晋王朝三十七年短暂的统一外,中华大地一直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政权间混战不休,华夏文明饱受摧残濒临毁灭,长安、洛阳、邺城、建康、江陵等名城满目疮痍。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万物凋敝,市井萧条。 随着数百万胡族民众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原,各族群、各阶层之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重组。这一时期,交流和融合成为了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的血脉交融达到了高潮。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大家小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从秦汉时代的制度出发,到博士与儒生的合流,到阴阳家与方士的影响,再到汉代的经学转入谶纬,全书逻辑晓畅,史料确凿。
目前仅存的中共“一大”文献是如何在美国发现的?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自杀真相是什么?毛泽东“钦点状元”李锐为何在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倒?秘书们如何评价江青?胡耀邦的“牛棚”岁月是如何度过的?……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多年走访“文革”亲历者,采访领袖家属,对话红墙内的秘书,通过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复原“文革”时期中南海生活的诸多细节,以及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所见所闻,用细节还原历史的真相。
看到《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初编 东北边疆卷十四 东三省纪略》 不仅是一部关于东三省的重要方志,更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该书对东三省的疆域沿革、边塞及铁路等情况做了详细论述。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珍藏着自1892年以来的上千万张历史照片。 宏大的历史叙事,被浓缩于一幅幅照片所定格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动人表情,或是一个经典场景,或是一个生活细节,使得人们在领略浩荡奔腾的历史大潮的同时,也可以看清其中的一朵朵微小浪花。 如果说,私人相册是一个家庭的个体记忆,那么,国家相册则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图片打造的《国家相册》微纪录片以小故事讲述大历史,以小细节呈现大时代,让百年历史风云通过每集几分钟的微纪录片穿越时空,与当代人对话。 本书从《国家相册》中选出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具代表性的13集,化视频为图书,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的纪念。
《我的回顾/三江人民抗日斗争历史丛书》既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又为东北抗联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特别是把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三江地区14年抗日斗争史系统联结起来,为佳木斯市抗日斗争、“东北小延安”两张辉煌的历史“金名片”添光增色,对佳木斯市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回顾/三江人民抗日斗争历史丛书》既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又为东北抗联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特别是把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三江地区14年抗日斗争史系统联结起来,为佳木斯市抗日斗争、“东北小延安”两张辉煌的历史“金名片”添光增色,对佳木斯市革命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陈邦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元史纪事本末》二十七篇,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是陈邦瞻继《宋史纪事本末》而编写的另一部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书中的《律令之定》为臧懋循补撰,此外还全文收录了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目前一篇很重要的资料。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井然有序,清晰明了。本书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都有扼要阐述,叙事引人入胜,形象鲜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