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部史学史,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白云注译《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殷本纪》出自《史记》卷三,商朝是中国历目前的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约600年时间。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就以 商 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 商 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首都没有再变化过,故又以称 殷朝 或 殷商 。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通过甲骨研究,佐证了《殷本纪》的可信性。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靠前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 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本书为《史记》全本,在原文基础上 进行注释、翻译、评点,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一史学名著。
根据13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居留元朝统治下之中国近二十年亲历撰述《马可波罗行纪》(亦名《东方闻见录》或《马可波罗游纪》),在西方有 奇书 之誉,有关其人其书的研究,已经成为门国际性、综合性的显学。在中国,该书既是中西交通史、多民族文化交流史和元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源及经典,也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及流畅可读、充满趣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自民初以来,该书有多种汉译版本传世,尤以著名史学家和翻译家冯承钧先生的这个译本备受推崇,特以版本选择审慎完备、翻译考订有机结合、译述风格文质相兼、附注文字丰富精确等多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史料、参考和阅读价值。
《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本书是对《史念海全集》的重要补充,共收录史念海先生的学术论文42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手稿或油印稿,本书首次将其整理出版。《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酱和牂牁江》等7篇文章虽曾经发表,但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散见他书,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并编入本书。这些论文多写于1937年至1966年之间,或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从微观角度探讨秦汉以来社会演进与环境变迁,或关注当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问题,多有独到的深刻见解,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散佚论文与收入《史念海全集》的论著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梁漱溟日记》是有 后的儒家 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 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 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周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史记》《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夏本纪》中记载的内容是现代人研究夏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目前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靠前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汉书窥管》是 汉圣 杨树达先生的代表著作,是《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清代考据学直至民国时期现代学术兴起对《汉书》研究的Z高水平。本书体例依照《汉书》篇目,以《汉书》疑难章句为纲,先录儒先成说,再作按语,作者以炉火纯青的文字音韵训诂文法校勘修辞学养加以辨正。全书涵盖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个学术分支,是古代汉语专业的书。
《孝文本纪》主要讲述了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一生的文治武功。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庙号汉太宗,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开创了历的 文景之治 。此书现存古版本目前保存于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孝文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本书从南方的视角剖析了南方一些州脱离联邦的原因及美国内战的本质,犀利指出奴隶制并非美国内战的根源,翔实地叙述了内战爆发的原因、战争前夕南北矛盾的性质、战前准备及战争的进程与影响。作者为何坚称各州有权脱离联邦? 萨姆特堡战役是如何打响的,是南方蓄意而为之还是蓄谋已久,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联邦政府在战争中对各州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联邦军是如何对待南方人民的?邦联政府的军力、财力同联邦政府相比如何?邦联的外交、贸易状况如何? 战争是如何进行的? 战争中有哪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陆军、海军将领? 重要战役的过程、结果如何?战争的转折点在哪里? 邦联是如何覆亡的?戴维斯总统可曾为南北和谈做出努力? 北方是否有回应? 战争中双方战俘待遇如何?戴维斯总统在邦联军签署投降协议后又做了哪些努力? 戴维斯是如何被捕的,在狱中
《史记菁华录》是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浙江钱塘人姚祖恩,号苎田,编选完成的著名的《史记》选本,选文能够把握各篇主旨,有删节,并加以评点,影响*。司马迁编著的《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分为六卷,从《史记》中选文51篇,其中《本纪》3篇、《表序》3篇、《书》3篇、《世家》9篇、《列传》33篇,约10万字,是《史记》整体的五分之一。节选了传统名篇《项羽本纪》、《留侯世家》、《商君列传》等的精彩部分,也全文选录了《萧相国世家》、《伯夷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史记》精华内容。这次整理出版是的民国“甲子春三月”(1924年)杭州学者王有宗对姚氏《史记菁华录》分段、详注、评点之后形成的成果,不同于以往其他出版社的版本。这样则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与阅读。
本书为上海闻人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关父母和本人经历的漫述,由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董存发采访整理而成,是研究杜月笙及其20世纪初、中期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帮会等的重要资料。本书大体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父亲:海上闻人杜月笙” ,从其个人亲历和见闻,以及从母亲姐姐、亲友长辈、师尊父执等人传述所得,描述杜月笙的家庭身世、童年经历、社会活动、人脉交往;第二部分“我的母亲:生母姚玉兰和义母孟小冬” ,作为一代京剧名家姚玉兰、孟小冬的亲子和嗣子,讲述对她们的鲜为外人所知的家贯身世、早年经历、艺术业绩等,以及她们后期生活、各自的人际交往、殁前身后,等等;第三部分“我的故事:思古楼主” ,以其古钱币收藏家、研究者的资历和学养,阐述了许多这一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与历史掌故,特别是个人的集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前四史 。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记言体史书。早时它被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即 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和士子科举进身的之书。本书原名《书经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等人专门给万历小皇帝编写的日讲的宫内读本。直解《尚书》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是皇帝一人的皇家读物。这本书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此书在今天仍不失为学习国学的辅助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