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翁丁佤族的民族志资料出发,将翁丁佤族的人观表述与当地交换实践结合,从刨世神话、空间层次,生活习俗、生命礼仪等方面分析翁丁佤族对人与社会的认识,由此来呈现准“人”“家”“家族”“村寨”等一系别人观概念的规约下的交换实践,从而揭示出翁丁佤族社会的复合交换体系建构中的多重人观表述。
撒拉族是元代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一支撒鲁尔人在青海不断壮大繁衍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信仰伊斯兰教,因迁至青海定居在今循化一带,所以成为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青海世居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撒拉族简史》从撒拉族的族源写到撒拉民族的形成及早期的社会经济概况,再从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的统治写到撒拉族封建领主制的社会状况。其次,全文对循化地区设营立厅、置土司和撒拉族社会的发展变化,乾隆四十六年反清起义,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光绪乙未 河湟事变 ,清末民国时期的撒拉族社会,撒拉族的基层社会组织,马家军阀对撒拉族的经济掠夺等以及撒拉族人民的解放都做了相关的介绍。可以说《青海世居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撒拉族简史》内容全面但不繁复,是广大读者了解撒拉族历史的*读本。撒拉族虽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但针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
《大辽王朝》为“游牧文明与中华史”系列之一,由刘学铫著。 循着古老的神话足迹,契丹人相信自己有着青牛与白马的神圣血统,他们注定要当 ,注定要入主中国。唐末,中原境内藩镇割据严重,中国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北方民族契丹趁势兴起,巧妙利用藩镇间的矛盾,步步扩张力量,灭东北渤海国,建立站稳北方的”辽」政权,让石敬瑭甘心割土地、叫父亲。北宋建立后,统一的中国仍对这个北方邻居头痛不已,一门忠烈的杨家将、御驾亲征的宋真宗,都阻止不”萧太后带领下,强大的契丹。这支让北宋失去豪情壮志的游牧民族,既是马背上的骠悍英雄,也是创立独特文字的政治家, 以双轨政制管理境内复杂的多民族,树立后世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之典范。女真人崛起后,辽即使灭亡,西走的”喀喇契丹,耶律大石却别创一番勋业,在中亚地区
《匈奴帝国》为“游牧文明与中华史”系列之一,由刘学铫著。 匈奴南下牧马的精神,让战国赵武灵王发起胡服骑射改革,使中国军队从步兵进入骑兵阶段;匈奴还让汉武帝建立雄心万丈的霸业,成就霍去病等武将的盖世勋业;匈奴促使张骞凿通丝路,掀起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永嘉之乱灭西晋,开始诸胡列国时代;而北匈奴则在窦宪燕然勒石后,远走中亚,日后驱赶日耳曼人,直到 ,仍和中欧 匈牙利有着神秘且耐人寻味的关系。
《西域史族新考》为汉代西域民族史论文集,内收作者论文三篇 《大月氏人种西窜年代考》《中亚缠回为沙陀苗裔考》《乌孙即哈萨克考》,书后附有《新疆民族表》。这对后人了解汉代西域民族变迁历史,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具重要参考作用。全书文字通俗,史料翔实,是具较高史学价值的图书。
《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 东北新图 一幅。
作为两北边陲重镇,高昌王国深居大陆腹地,由壁垒而郡,再发展至国。在吐鲁番这块西域上地上,高昌依据它枢纽般的地理位置,先后历经高吕王同、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既有汉族政权统治,也曾被回鹘领导。灵活的外交使高昌在周围西域政权及中原王朝之间游刃有余。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但创造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经济、琳琅满日的壁画、多元的宗教信仰以及特有的高昌乐、葡萄酒等高昌文化。《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带你走进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倾听远古的喧嚣,看那栉比如瞵的客栈、摩肩接踵的行人、高旋飞舞的伎乐、香火缭绕的庙宇、血雨腥风的争斗…… 《高昌王国(消失的王国)》的作者是张峰峰、张鹏。
本书为汉代西域民族史论文集,内收作者论文三篇:《大月氏人种西窜年代考》、《中亚缠回为沙陀苗裔考》、《乌孙即哈萨克考》,书后附有《新疆民族表》。这对后人了解汉代西域民族变迁历史,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具重要参考作用。全书文字通俗,史料翔实,是具较高史学价值的图书。
《青海回族简史》一书,就是关于在我国青海地区生存的原住民 青海回族的变迁史,重点介绍了青海回族的来源、分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关系等内容。青海回族的早期先民是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教国家的兵员落居于青藏高原,安家定居而存在的。元末明初,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青海回族先民经过数百年的分化组合,基本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由客居到世居,人口数量已相当可观,且有了相对集中的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并选择以汉语、汉字为主作为交际语言文字,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而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书把青海回族的发展演变过程放到整个回族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加以考察和叙述,既充分反映了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的风貌以及青海回族对河湟地区发展做
黄家信等著的《石上红莲(广西彝王寨的巨变)》从村落历史、社会组织、生计模式、生活习俗、婚姻家庭、公共卫生、宗教信仰、乡村教育、村落未来等九个方面,叙述阿搞彝王寨人民的生活,尽可能将历史资料与当代人的口述材料相对比,客观地体现其中的变迁。阿搞寨丰富的社会资源,使他们获得了非常优厚的民族政策照顾,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阿搞人很聪明,他们将火把节、民族盛装等族群符号灵活运用,有所创新,提升了民族文化影响力。然而与此同时,村落空间改变、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危机、“一家起,一家倒”的家族竞争,以及如何长久维护族群符号的诸多现实问题,依然是他们当下所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