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 考古学百科全书 。本书架设了 考古学框架 ,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 何物 (what), 何处 (where), 何时 (when), 他们是谁 (who), 他们的环境 、 他们的生计和食谱 、 他们的技术 、 他们的贸易与交换 (how),以及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西域考古图记》是斯坦因1906 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yi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全书五卷,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织物、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兵器等。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涵盖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并配有大量遗迹插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唯yi的资料。这些都是中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已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全书汇集了2012 2023年共12年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20个考古发现,年代跨度达百万年,地域涵盖中原及边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其中的良渚、石峁、三星堆等考古项目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阐释解读考古发现,包括遗址概况、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学术意义及价值等,并配图呈现遗址环境、发掘工作场景、出土精美文物,意在系统回顾总结、全面展示新时代以来中国在文物考古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成果。
该书全面收录了1911年至2010年一百年间西周有铭青铜器的断代观点,涉及断代论著1400余种,涵盖青铜器5000余件,堪称这一领域的集成性之作,对于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 标准器断代法 、 类型学断代法 的发展过程,主体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情况。全书共收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镈、鬲、甗、匕、鼎、簋、盨、簠、豆、卣、尊、觯、觚、爵、角、斝、觥、盉、壶、罍、方彝、勺、(缶 霝)、盘、匜、盂等,每件器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家的断代观点、观点出处、断代依据等。该书揭示了西周铜器断代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同时为以后学者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浮槎万里 中国古代陶瓷贸易展 同名图书。全书分 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 三个单元,通过精心遴选的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宋辽金元明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最晚阶段,通常认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 1644年,实际上辽朝应从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国起算)。其前段为宋朝与辽、金和西夏分别对峙,以及高昌回鹘王国(于闻王国只延续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国、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权分立阶段;后段则为元、明形成新的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各种考古遗迹遍布现在全国境内(地域还涉及今境外邻近地区,如中亚北部地区的西辽遗迹等),是秦代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各断代考古学中时代跨度最长,涉及统一和正统王朝(包括辽金元民族政权)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内涵最丰富,并形成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类型终结模式的最重要阶段。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 宋辽金元明卷》则现在也只是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
“新疆历史文物展”展览通过大量文物及相关材料,系统宣传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展现多元一体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深刻地阐明,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拥有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辉煌历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新疆是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为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互鉴融通,做出过重要贡献。本书为同展图录。
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周代。周武王建都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今河南洛阳,由此,史家又以西周、东周称之。在本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中,介绍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20世纪中对两周遗址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文献的空白。本卷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周王朝存在的八百余年间,周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从中,可以看到它比商代文明更加灿烂,还可洞察到东周时期出现社会变革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近两千年的青铜时代中,两周时期处于*时期。铜矿的大量开采与冶炼,铸造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使青铜业获得很大发展,生产了大量青铜制品。这些青铜制品不仅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
20世纪初之汉魏石经研究,王国维无疑是先驱,而王国维、罗振玉、马衡、徐森玉、张国淦、王献唐、孙海波等是中心人物,其中马衡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地位的便利,与王国维、罗振玉以及各方学者各地藏家都有联系,且亲自数度访洛搜集石经,所以是中心人物的核心。马衡先生被郭沫若先生誉为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精于金石篆刻碑帖研究,将所收集之汉石经拓片(或残石),依据文献记载,整理石经次序,并用石经文字考订文献,编撰成此《汉石经集存》。该书是马衡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也是我国金石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及收藏价值。
公元五世纪初(407),赫连勃勃 乃赦其境内,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勃勃自言: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 统万城建成后,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十世纪末(994),宋太宗下《废夏州旧城诏》,统万城被官方焚毁。 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夏州,汉朔方之地,赫连所都统万也,魏灭赫连,以为统万镇。魏太和十一年,置夏州,因赫连故国名以名州,隋大业改州为朔方郡,今复以朔方郡为夏州 。 500多年间,统万城抑或夏州、朔方郡一直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遗址。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代诗人陈陶一首《陇西行》,不仅让人对浴血奋战壮烈殉
秦汉时代的社会身份既有古老身份制的遗留,也有自己的时代精神。这一时期的社会身份有有爵者、有秩者、有庶人、有徒隶,还有官私奴婢等,纷繁复杂。但是,剥离纷杂的表层,我们发现秦汉帝国社会身份体系中,主干部分突出的还是以 爵 和 刑 两个因素调整的身份系统。基于这个思考,本书从 爵刑一体的身份序列 爵的身份、剖分与变迁 徒隶与身份刑 三部分论证,尝试构建秦汉帝国 爵刑一体 的学术理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希望对秦汉社会身份制度的认知有所补益。
《酒都瑰宝:宜宾市不可移动文物精粹》所收录的文物,是从宜宾市所辖的11区县现存的6000多处文物中,按其类别挑选的。其中古遗址11处、古墓葬8处、古建筑50处、石窟寺及石刻题记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它们中既有在文物考古领域有重要地位者,又有在各自门类中占有重要一席位置,在程度上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宜宾地区各历史时期的一些基本情况。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柒)》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百年来发现的大量简帛,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误记或谬篡,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法制史、经济史、军事史以及语言学、文字学、哲学、医学、地理学乃至天文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学科的发展。本书全面展示了百年来出土的简牍与帛书概况,包括出土地点、数量、形制、主要内容等,解析简帛自身包含的各种规律,包括材料应用的规律、文字演变的规律、符号应用的规律、编联形式的规律、典籍及文书分类的规律、收藏保护的基本常识等,以及百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简帛研究的曲折历程,取得的成就,各种观点的交锋,代表人物等。
作者对文殊菩萨和五台山图像的研究从整体方法上力图摆脱以往学者把其论证分析建筑在佛经文本基础上,而是,尝试着把不同风格样式的图像作品放回到其产生的与文化艺术的具体环境背景中去进行考察。根据图像细部的不同样式特点判别其样式风格的艺术流源,同时,指明地方性艺术创作对其样式变化的影响作用。作者还十分关注艺术家在表现性主题图像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本研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佛教和世俗的文本资料对五台山文殊图像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历史加以阐释,而且,还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性学术见解。
本书收录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商代到汉代青铜器136件,首次全面、多方位展示这批器物的器形、纹饰和铭文图版。 这批青铜器品类丰富,涉及鼎、簋、鬲、盘、卣、壶、钟等礼仪用具,以及铜灯、熏炉等生活用具。多数器物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兼具铭文,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将之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大类,而将符节、带钩、牌饰、铜灯、熏炉等器物作为杂项一并归入 其他用器 类别中。对每件器物的描述,主要从 时代 尺寸 形制纹饰 铭文 等角度进行,并通过比较研究,说明器物的著录情况。该书属于首次对馆藏青铜器的系统整理发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初都 别都 北都: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基本陈列》由太原市文物局编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金石学家张廷济整理集拓的金石类著作。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29件,题跋的时间从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这些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同时又多为其本人所拓。该著作以拓本加题跋的形式,集拓古器物429件,题跋的时间从1822年到1844年,共22年。这些器物,基本为张廷济本人所藏,同时又多为其本人所拓,加之题跋累累,是研究嘉道时期金石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在张廷济的题跋,旁征博引,言辞详实,论证充分,一些洋洋数百言的题跋,即可视为一篇短小精致的考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