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首版基础上, 充分吸收20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 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 适度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 收词涉及敦煌学通论、敦煌石窟考古、艺术、历史人物、版本、语言、文学、体育、教育、近现代人物、书法、地理等近20个大类, 预计收词8000条, 图片900幅, 总规模350万字, 增幅45%; 突出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 全方位总结、反映新世纪以来敦煌学的近期新成果。
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最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本书架设了“考古学框架”,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何物”(what),“何处”(where),“何时”(when),“他们是谁”(who),“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生计和食谱”、“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贸易与交换”(how),以及“社会文化为何演变”(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撰
在丝路天水,麦积山平地拔起,高耸入云,每当大雨过境,水雾由山间生起,于茂林中缭绕,宛若仙境。悬崖峭壁之上,自十六国北朝起开凿的二百余个洞窟,星罗棋布。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多有思考与创意,从写作方法探索到价值判断,进一步建立了青铜器铭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了铭文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以及以经学为主的文化价值。本书做了创新性尝试,深入到西周礼乐文明中,对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涉及,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经济史学、法制史学、文化人类学,以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等诸多方面。
该书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主题,是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也是作者30多年来在文物保护教学实践中的总结,既有对可移动文物的劣化机理研究、保护方法研究与应用的探索,也有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分析研究及其保护方法的思考,还有针对土遗址加固、防水等保护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等等。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与教学”,探讨文物保护的哲学基础、法律体系建设、现场保护的意义、保护材料的选择、《文物保护材料学》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课程的设计等内容;第二部分为“方法与实践”,又根据研究对象细分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非水分散体材料研究及应用”三部分。
本书内容分为文字、图片两大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一、文字为《安岳石刻研究》《安岳石刻艺术赏析》两章,18节,16万字。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解读了安岳石刻,讨论了其历史、艺术、科学的多元价值;一方面,从艺术角度赏析了安岳石刻艺术,描述了其艺术之美。 二、图片分“安岳石刻映像”,约100张,相对全景式地再现了安岳石刻艺术的经典;“安岳石刻文献”,约60张(包括清代《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四川全图?安岳》《安岳县志(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本)》,韩素音参访安岳石刻等),首次以此方式相对全景式地记录了安岳石刻的历史和重大事件。
《考古笔记》是李零在疫情期间阅读考古学史相关书籍所写下的读书笔记,分为《考古研究大历史》《我身边的考古学史》《魂断蓝山》三篇。上篇从博物馆说起,围绕“考古学”展开;中篇先后聚焦考古学领域的核心人物夏鼐、苏秉琦、张光直,围绕他们各自所持的观点及著作展开;下篇聚焦李零与之惺惺相惜的考古学家柴尔德,阅读了柴尔德的五部传记,“魂断蓝山”所暗示的,正是柴尔德传奇生涯的归宿,余韵悠长。相比此前的笔记体著作,这部《考古笔记》体量更大,既有读书、读史的体会,也有宏观的思考。这套书所讨论的问题、人物,既围绕着考古、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同时也围绕着眼前的世界。如全书题记所言:“自今视昔,不再遥远。”
金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堪称国粹。早在宋代时即有赵明诚《金石录》传世,后代亦多有著述。当然,宋代亦是中国金石文化研究与实务的高峰。本书是研究宋代金石文化的重要著作,作者从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与美术入手,从早期到晚近充分解析了历代相关文献与出土品,后来注意到“复古”在中国历 的特殊地位。同时,开始研究汉代以降的复古艺术与文化,尤其强调在复古背景之下,文化知识的生成体系与模式,如在本书中作者特别关注宋代对“三代”因素的借用与挪用,同时也留意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体——印刷图籍——在知识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潍县乐道院为清末基督教传教士狄乐播创建,始建于1882年,是集医疗、教育、传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将乐道院改造为西方侨民集中营,1945年8月潍县集中营被囚侨民获得解救。《乐道沧桑》以时间先后为主线,共分为三个板块:即1942年之前的乐道院、成为西方侨民集中营的乐道院、乐道院的红色记忆,对乐道院的教育、医疗和传教布道等活动,潍县集中营的设立、关押人员、侨民生活和抗争、潍县人民对侨民的救助、集中营解放,我党早期在乐道院的革命活动等,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由成都博物馆编
日本民俗学家泽田瑞穗先生收藏了包括约200部宝卷在内的数千件藏品,后捐给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专门设“风陵文库”进行收藏,其中的宝卷藏品尤为学界所重视,但大多没有被出版过。本书精选风陵文库的宝卷包括《扫尘缘》《无极金母五更家书》《王月英宝卷》《绘图玉带记宝卷》《绘图姊妹花宝卷》《绘图姊妹花后部再生花宝卷》《绘图苏凤英药茶记宝卷》《绘图懊恼祖师欢喜宝卷》《财神宝卷》《新刻云香宝卷》《新出梅花服忠良宝卷》《新编白鹤图宝卷》等12种进行影印出版。这些宝卷藏品的出版将有助于学界对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品的整体了解,推进宝卷方面的民俗资料学建设。
本书以邛崃市域内不可移动文物为记述对象,按文物遗址、摩崖造像、古建、墓葬等分类编写,全面介绍邛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具体特点及文物级别、艺术价值等,同时配以1008幅文物图片,以期得到图文并茂的直观效果,是一部全面介绍邛崃市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专业性综合性调研资料的汇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近期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