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第三,从考古学的年代学、类型学视角为基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此次修订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对原版中发现的铜镜时代、纹饰、铭文等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二、充分吸收铜镜研究的新成果,提高本书的学术水平。 三、新版比原版增加三分之一的资料,弥补了原版薄弱或空缺的部分,使其更全面的反映中国古代铜镜的时代特点、类型、纹饰和铭文的丰富性。 四、提高图典的科学性和精美度。尽量利用文博考古单位出土和收藏的铜镜代替一些著作中收录的传世铜镜,以新收集的一些精美拓片取代图像模糊、品相不好的照片。
学堂梁子 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 郧县人头骨化石 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 七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 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 可拼合标本 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国博收藏有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这些著名的商代铜器。除此之外,国博共收藏有600余件商代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丰富,每类均收藏有典型器物,体系比较完整。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博藏商代青铜器,精选159组藏品,以青铜容器为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既收录了见于以往著录的四羊方尊等国之重器,还首次发布了一些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青铜器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青铜器卷(商)》按时代分期先后依类别编排,每种类别中的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益阳兔子山遗址七号井出土简牍2600余枚。简牍内容是西汉前期长沙国益阳县衙署公文簿籍等,是出土西汉简牍中年代最早的资料。具体记录当时长沙国辖下益阳县、乡、村里行政运作以及官吏、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当时基层社会的实录。这批简牍为研究汉初益阳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史料,有助于推动秦汉史、地方区域史等问题的研究。 兔子山遗址共有十一口井出土简牍,古井位置在当时县城中心,益阳县衙署建筑间。简牍时代历楚、秦、西汉、东汉,是各时期益阳县吏员工作记录遗留,与长沙五一广场周边古井出土简牍一起构成年代衔接紧密、内容详备的简牍文书系列,其庞大的数量亦有助于研究湖南简牍文书群的体系特征。
继《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012年)、《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16年),此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三编 ,又一大型金文资料图书,共四册,收录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有铭文的青铜器1500余件,其中有一半以上为未曾著录的公私藏品。铭文*短的1字,*长的153字。其资料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报刊,以及作者自己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该书收录广泛,内容宏富,图片清晰。全书对器铭的阐述,允称详实,铭文的释读亦能广泛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对于研究上古史、古文字以及古代青铜器有着重要价值。
本书以一个考古人的亲身经历,一句当年的工作日记、书信手札和回忆记录,讲述了黄河象从发现保护。考察发掘、修路运输、修复研究、装架展出、拍摄电影、出版专刊、到进入小学课本成为教材的全过程。揭示了这一重大发现的历史渊源。书中不仅披露了当年的珍贵资料,还介绍了骨化石的形成保护和采集研究等方面的只是,引导人们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本书为2010~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浊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调查的成果汇总,初步梳理并全面展示了该地区从仰?早期至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并延伸讨论了早期文化的人地关系。
本书主要是对考古发现的西夏汉文非佛教文献(包括俄藏、英藏、中国藏、日本藏)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研究,共分为整理编与研究编两大部分。其中整理编是对文献进行的文书学整理,主要是释录和校勘文字,包括定名、题解、录文、标点、校记和参考文献等;研究编则是对整理编部分文献进行历史学研究,主要涉及西夏榷场制度、封爵制度、军事制度、官职制度等相关问题。
本文集是水涛先生与其弟子阶段性学术研究和回念感怀的总结。分三部分,一为水涛先生相关专访、部分代表性学术成果和散记。二为水涛先生部分弟子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凸显出水涛先生桃李成蹊的育人成果。三为部分弟子对水涛先生的回念和感怀。文集既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考古的参考,也可作为学术研究之用。
淅川全寨子墓地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的墓地。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广新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此次共发掘墓葬151座、灰坑1座,其中战国秦汉墓140座、明清墓11座、二里头时期灰坑1座,出土陶、铜、铁、铅、玉石、漆木、银等各类随葬器物696件及部分铜钱。本书以墓葬为主要单位,系统地介绍了151座墓和1座灰坑的考古发掘成果,尤其是从墓葬布局、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年代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探索豫西南地区战国晚期至东汉以及明清时期的丧葬习俗、文化变迁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惠安文物史迹》收录的文物史迹单位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为历次实地田野调查成果。编写体例参照文物调查标准范本,力求尊重史实,图文资料翔实,不作夸饰。《惠安文物史迹》共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其中每大类中包括若干子类。按16个乡镇顺序排列(包括泉州台商投资区)。个别跨镇的文物史迹,在文物单位简介中加以说明。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方等遗址和张家台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成果汇编,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临城段文物保护项目之一,是对于临城张家台、方等遗址发掘保护的考古工作总结。两处遗址均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汉代遗迹和文物,对于研究汉代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铜镜图典》是研究中国铜镜的重要指南和资料参考,特点有三:第一,充分收集考古出土的铜镜资料,突出了资料科学性和可靠性。第二,将近千面的考古出土铜镜和传世的重要铜镜集中整理,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