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专享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在伴随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进程中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避讳学而言,敦煌文献是新发现的材料。对于敦煌学而言,避讳学则是可以借鉴
她用生命的体悟编织了一个奇幻新颖的童话世界,那些奇奇怪怪的角色都是她自己―― 爱追问“为什么”的大头鸡宝宝,跟着月亮变脸的月亮小兔,孵出鸭儿子的狐狸爸爸…… 在童话写作中注入深厚的人文关怀,借由幻想的人和物探讨生命的磨砺与思考。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不同与隋代活跃而热烈的气氛。 敦煌石窟第220窟是莫高窟 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东侧的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已变色,单仍可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长,腰肢微作“三曲”之势。璎珞耳环,肩饰巾带;风吹仙袂,佩环丁当。 第401窟始建于隋,除了初唐壁画外,还存有隋和五代的壁画,以及清代重修过的隋代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