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文物出版社编著的《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菩萨(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龛外北侧的大势至菩萨。图为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乃“西方三圣”之一。菩萨面相丰圆,神情潇洒,右手托盆花,足踏莲台,土红线条劲挺流畅,赋彩淡雅,表现出中唐的新风格。第199窟系盛唐所建,此图是中唐补绘。
《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敦煌莫高窟第99窟·千手钵文殊变(五代)》是敦煌莫高窟第99窟南壁的千手钵文殊变。图中上有华盖、飞天,下画大千世界,海中须弥山承托百宝莲座,阿修罗王立海水中。两侧菩萨圣众围绕,向文殊请问大乘法义。文殊千手组成圆轮,有如大放光明。人物描线生动流畅。五代时期控制河西地区的曹议金家族大规模凿窟建寺'并专门设立了画院,第99窟就是这一时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阿弥陀净土,居中画主尊阿弥陀佛与四胁侍菩萨。上部画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第217窟建于神龙年间,但已具备了典型的盛唐风格,通常将此窟作为盛唐艺术的代表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
《敦煌丝绸》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国内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丝绸》既是作者赵丰、王乐对敦煌的丝绸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的丝绸领域。
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观世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南壁中央说法图中东侧为首的观世音菩萨,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细眉长目,鼻直唇红,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法华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序品中释迦牟尼佛右侧的局部,色调青绿与朱赭交辉,人物端庄,丰肌秀骨,是盛唐金碧辉煌画风的典型。佛像背后衬以山水壁画具有唐代山水画的风格。第103窟是盛唐时期的洞窟,但在清代中叶一度被封闭,前室壁画尽遭熏炙。
文物出版社编著的《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菩萨(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龛外北侧的大势至菩萨。图为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乃“西方三圣”之一。菩萨面相丰圆,神情潇洒,右手托盆花,足踏莲台,土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飞天(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眉目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第321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不同与隋代活跃而热烈的气氛。 敦煌石窟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巨幅阿弥陀经变的中心部分,画主尊阿弥陀佛和二胁侍菩萨,俱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耸,色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
《鲁迅研究月刊东北流亡文学史料研究汇编》是王霞近年来主编的有关东北流亡文学的史料汇编,也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史料卷中的一部。因篇幅所限,编者精选了从1988年至2019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刊发的相关研究资料。全书约21万字,包括萧红的《逝者已矣》、陈漱渝的《“白云原自一身轻”》、萧耘的《我与鲁迅先生的一段交往》、萧军的《萧军日记·散步集》以及穆立立的《左联时期的穆木天、彭慧》等。因本书收入的文章都曾在杂志上发表,书稿整体质量较高,对研究东北流亡文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阿弥陀净土,居中画主尊阿弥陀佛与四胁侍菩萨。上部画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靠前58窟天请问经变(中唐)》是敦煌莫高窟靠前58窟东壁南侧的天请问经变。此铺经变据唐玄奘译《天请问经》,主要描绘佛在宝罗筏国,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中,与天众答问说法的情景。此
《词史(图文版)/名家小史》由刘毓盘先生著于1922年秋,是一部研究间发展史的著作。该书论述了词自唐至明清千余年问萌芽、鼎盛、复兴之演变梗概。内容详实,见解独到。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