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录目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由于收录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铭文宏富与考证精当,以致与欧阳修所著的《集古录》齐名,世称“欧赵之学”。清代初年,杭州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一部宋刻本,虽残存十卷,但可算 无仅有的幸运,特意镌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印章一方,钤盖在所藏各种书帖之上,引以自豪,一时传为佳话。自是以后,该本经大藏书家鲍廷博、江立、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递相收藏,书上印章累累,斑斓绚丽; 学者江藩、顾千里、翁方纲、姚元之、洪颐煊、沈涛等先后赏鉴,或题咏,或写跋,金薤琳琅,殊可宝爱。
《江西道教碑刻辑录》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西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6BZJ039)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内容全面系统搜集江西道教庙宇碑刻存在的数量、类型、特点、分布区域等相关信息,并对有价值碑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为:1.所涉主要内容以当代江西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涉及江西道教为主。2.收录范围包括道教碑记、宫观记、阁楼堂记、墓志铭、地券等。3.少数包含道教内容的民间宗教和砖刻、钟铭、瓷碑等,亦酌情收入。4.少数虽非碑文,但内容重要、史料价值高,作为附录收录,在篇目后加*号。5.碑文时限:上起西汉,下讫清末,少数民国和当代有价值碑文亦酌量收录。
《石墨镌华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碑志集释》对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近百方碑志进行了整理考释。本书作者何如月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在接受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委托后,她在对原石拓印扫描的基础上,按照时代顺序对每一篇碑志进行了文字辨识、计算机录文、断句标点,注释了碑志内容中比较生疏的词语典故,分析其可补证史书之处,并提供原石拓片以资读者图文对照。书稿附录部分制作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藏碑刻一览表,对其材质、尺寸、保存状况等进行补充介绍;并收录了已经发表的相关考释文章论文。
《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与思考的沉淀。书稿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金文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负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大量信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金石专门研究兴起于宋,而在清代达到鼎盛,名家迭出,先后撰写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专着,其成果对于 我们的历史学、文学、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器物鉴定学、书法篆刻学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本社特推出《金石文献丛刊》,汇聚两宋以降金石学重要着作,以期助益于相关研究。 《平津馆金石萃编(共3册)(精)/金石文献丛刊》为《金石文献丛刊》之一,收录清孙星衍、严可均撰《平津馆金石萃编》二十卷附补编一卷,以上海图书馆藏清嘉业堂抄本为底本影印。
蜀石经肇始于后蜀广政间,毋昭裔在成都主持将儒家经典刻石,共计十种:《孝经》《论语》《尔雅》《 》《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前十七卷)。入宋后,续刻《左传》卷十八至三十,又补刻《公羊》《穀梁》及《孟子》三经。蜀石经碑石在宋代以后开始湮没,至明清时仅有拓本流传,已属罕见。现仅存《毛诗》、《春秋》三传、《周礼》残拓以及近代新出土残石拓本。本书即以 图书馆藏刘体乾旧藏《春秋经传集解》卷十五襄公十年至十五年、卷二十昭公二十年残拓为底本原大原色影印。附录文和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