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近年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苏荣誉教授一直致力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在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该文集收录了他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研究的*成果,既有像《妇好墓青铜器与南方影响 殷墟青铜艺术与技术南方来源与技术选择新探》这样的文章对传统热点问题进行再次深度阐发,也有像《枣庄徐楼出土铸镶红铜青铜器探讨 兼及红铜铸镶纹饰青铜器的时代与产地问题》这样的文章结合新材料进行新研究,该书的出版将会推动学界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进一步研究。
本书研究以碑刻形式存在的中国宗族谱牒,分为碑谱及其相关概念、资料与研究设计,碑谱的渊源与分布,碑谱的形制与制作,碑谱与近世族谱修撰,碑谱与近世宗族复兴,当代碑谱与宗族活动等内容,将宗族史研究与谱牒形式研究结合起来,具体考察其发展历程、形式和内容以及与宗族组织活动的内在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将对中国传统社会和宗族组织研究有所助益。读者群体以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为主,研究生也可以参考、学习。
本书是关于杭州孔庙碑林历代名碑的书籍,是孔庙碑林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包含拓片约150张,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以朝代编排各类名碑,包含了《再思轩记》《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戡定吴越记功碑文》《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等涉及政治、军事、民族、文学、家庭、 、艺术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艺术、科技价值。全书收录的拓片均为精拓善拓,每方石刻,编者都加以释文,著录尺寸、行款、撰写人生卒年等信息,并配有拓片图版。本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杭州孔庙碑林研究的空白。
本书主要以《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西南大学新藏墓志集释》《台湾南部碑文集成》《台湾中部碑文集成》《新出宋代墓志碑刻辑录 南宋卷》等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的训诂学、词汇学、校勘学方法,利用汉语俗字理论和俗变规律,对其中的字形释读和校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碑刻中的一些词语进行了考释,尤其抉发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典故词语,有助于墓志碑刻文献的解读和研究,亦对语文字典辞书编纂有所裨益。
本著作为 “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形式的来源、变体形式、意义等;初步探讨了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的构成方式、特点以及变体组研究方法的全面系统性;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了用典形式的意义层次,简要揭示了石刻用典形式意义的文化内涵;增补了若干用典形式,提前了相关辞书的书证时代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的相关研究,对石刻语料的释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古词汇发展事实和规律的揭示作出了一定贡献,亦有助于相关工具书的完善。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 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 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 、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 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 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牢山剑水:鲁尼文叶尼塞碑铭译注》 是白玉冬“突厥鲁尼文文献集成与研究”专题研究的首要部分,首先依据突厥鲁尼文碑铭图版,全面系统排查叶尼塞碑铭,依据图版和前人研究成果,甄别出史料价值较高的 68方墓志铭,给出录文、换写、转写与中译文。其次,对尚未被解读的原字V,以及转写意见不一的词汇,结合其他古突厥语(包括回鹘文)碑刻及写本文献,尽可能提供客观公正的答案。从对碑铭原字的认读着手,给出重点碑铭如实的摹写、换写,准确的转写、中译文,以及词注与相关考释,并将 上关于叶尼塞碑铭的诸多研究成果与主流观点介绍给 , 终为 学术界提供一个翔实可信的叶尼塞碑铭文献整理成果,并对伯恩什达姆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做出回应与反馈,这在 尚属 ,也是本书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形式的来源、变体形式、意义等;初步探讨了石刻用典形式变体的构成方式、特点以及变体组研究方法的全面系统性;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了用典形式的意义层次,简要揭示了石刻用典形式意义的文化内涵;增补了若干用典形式,提前了相关辞书的书证时代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研究》的相关研究,对石刻语料的释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古词汇发展事实和规律的揭示作出了一定贡献,亦有助于相关工具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