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表的辽墓资料, 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等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书中分别对契丹式墓和汉式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 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书中的基本结论得到新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对各墓例的经典分析,于历史考古学者仍具启发意义。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 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本书具有十分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是展现宋韵文化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该作品的成功创作,有利于展现杭州地域特色文化,对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和影响力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 个皇帝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 、结构 奇特、内涵 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为陶制,真人大小,神态各异,上施彩绘,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因此,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被誉为“20世纪考古 伟大的发现之一”。 本书分别从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个方面解读秦陵与兵马俑,深入地介绍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生平、功绩与影响,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神秘,展示了兵马俑与其他陪葬品的庞大与精致。现在,就让我们亲临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的秦始皇陵,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古一帝”的风采。
德寿宫是南宋前期皇城之外的另一个政治中枢。 尽管其存在仅45年,但却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是一座构建精致、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皇家园林,集中反映了宋韵文化的部分精髓。本书稿以德寿宫的兴建始未为线索,串联起德寿宫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皇位 迭、帝王生平与逸事、宫廷生活、园林艺术、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开发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知识、故事,展现了南宋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取得的成果。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陵墓的起源情况以及战国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寝制度的变迁;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专题的探讨;下编“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则着重介绍了秦始皇陵园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 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 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 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 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 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 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山西是北魏、东魏和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是民族融合的熔炉、文化汇聚的舞台。山西北朝出土壁画,在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方便美术院校的临摹教学,我们从忻州北朝九原岗壁画墓、太原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等北朝墓葬壁画中精选出 代表性的画幅精印出版,让广大艺术爱好者、工作者与早已面世并被大家熟知的寺观壁画相互对照,临摹欣赏。同时透过这些近乎原大的精美图像,使读者感知北朝气息、文化,认识墓葬壁画背后的北朝人、北朝社会,了解中华 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册图像出自娄睿墓墓门外侧西壁的《门官图》和墓道东壁第三层的《鼓吹图》。《鼓吹图》静中寓动,两位吹角手昂首鼓腹,全身发力,脸部腮帮子鼓起,奋力劲吹。他们使用的乐器长角,多吹奏军阵之乐、征战之音,亦是摹写不可忽视的重
本书立足于当今的考古发现,借助新出土文献,根据多方资料,围绕由银雀山简引起的兵家源流问题,由马王堆帛书引起的“黄老”道家问题,由睡虎地简引起的法律史问题,由郭店简引起的“思孟学派”问题等影响重大的史学问题,对于古书学派、年代、学术史、简帛本身的某些问题,以及一些研究方法和观念,进行了 的考证、反思和分析,作了大量诸多有益的探索,使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互相结合起来,为史学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万娇专著的《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和扩充,并对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山西是北魏、东魏和北齐的核心统治区域,是民族融合的熔炉、文化汇聚的舞台。山西北朝出土壁画,在中国古代墓葬壁画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方便美术院校的临摹教学,我们从忻州北朝九原岗壁画墓、太原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等北朝墓葬壁画中精选出 代表性的画幅精印出版,让广大艺术爱好者、工作者与早已面世并被大家熟知的寺观壁画相互对照,临摹欣赏。同时透过这些近乎原大的精美图像,使读者感知北朝气息、文化,认识墓葬壁画背后的北朝人、北朝社会,了解中华 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册图像出自娄睿墓墓门外侧西壁的《门官图》和墓道东壁第三层的《鼓吹图》。《鼓吹图》静中寓动,两位吹角手昂首鼓腹,全身发力,脸部腮帮子鼓起,奋力劲吹。他们使用的乐器长角,多吹奏军阵之乐、征战之音,亦是摹写不可忽视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