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长得像“奥特曼”的青铜人像、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刻满“密语”的黄金权杖、出土即顶流的网红猪、有鸟有龙的超级大神树、超现实主义的神坛……三星堆是近几年文博领域人关注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最热门的网红博物馆之一,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挖掘,不断冲。本书用诙谐易懂的文字将三星堆的考古历程串讲开来,从偶然发现到深度发掘,三星堆遗址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和谜团。作者用问题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器物入手,穿梭回那个辉煌神秘的时代一探究竟。欢迎成为三星堆“迷雾剧场”VIP,走近了不起的文明现场,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
西汉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废皇帝”,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十九岁时登基当皇帝,然而仅仅二十七天后,就因为荒淫无道、顽劣放纵而被大臣们赶下皇位。据统计,他在这二十七天里做的坏事,竟达一千多件!这位“废皇帝”,就是著名的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刘贺被废以后,被贬为海昏侯,从此抑郁而终。 2011年,海昏侯墓因盗墓贼的盗扰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南昌市新建区墎墩山上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其无比奢华的随葬品再次震惊世界,引来各方关注。无比炫目的随葬品清单上赫然有金饼、金板、马蹄金、麟趾金等金器370余件,铜钱200多万枚,此外,还有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不计其数。 本书细致挖掘和梳理历史文献,努力为读者还原出刘贺被废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探寻刘贺个人悲剧的源头以及当时政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最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部分,从死亡与再生观念、解除之术、墓葬构造与功能、再生仪式等方面相互贯通,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系统的解释和论述。
2021年7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启动,项目组历时4个月、跨越全国7个省、行程上万公里,从三星堆出发,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行走。先后走进宝山遗址(陕西)、石峁遗址(陕西)、马家窑遗址(甘肃)、石家河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湖北)、凌家滩遗址(安徽)等11处具有代表性的古遗址,采访对话数十位余位考古学者。本书用大量的实地走访资料呈现出三星堆与其他古遗址的内在联系,用大量考古发掘成果为进一步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坚实且丰富的证据。
《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是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基地实施的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学而编制的教材。《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以工作、研究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体现了“联系实际、重视运用、提升能力”的特色。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历史文化及秦始皇陵保护利用现状介绍和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实习内容两部分,试图在对实习对象历史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利用现状认知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文化遗产管理调查、保护管理、藏品管理、展览陈列、文化产业、遗产教育和保护规划等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流程方法等,以完成不同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多学科综合思维能力,启发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