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乾隆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学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裕陵规模宏大,制度完备,工艺精美,多有创新,在清陵中堪为上乘,裕陵以后的清陵没有能望其项背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从选址、规制、创新、内葬人物、有关的故事、地宫的开启、清理情况等多方面对裕陵进行了全面解读,融进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研究裕陵的之作。
今天的人们对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详,但宋朝帝陵则不在人们的视线里。到底它们经历了什么?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关故事在这里浮出水面。作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终结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死后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天宝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响箭刺破云霄,宋太祖赵匡胤对着群臣兴奋地说: 箭落之地便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后,北宋历代君王均葬于此。然而,厄运从此降临,经过后世千年的无数劫难,宋太祖的陵墓成为了乡野间的皇陵。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 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本书汇总了2008—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铁岭市境内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情况,基本内容是对在这些遗址中采集的陶石器标本所做的线图清绘,在序言部分中,作者对这些标本反映的考古学文化性质、来源及铁岭市青铜文化发展脉络也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有利于对辽北与辽东、吉南乃至朝鲜半岛相关青铜文化关系的了解,可供专业学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田野资料检索参考。
李凤民编著的这本《沈阳昭陵史话》共分上下两篇,讲到了昭陵选址传说,仙女河选址,老金台选址,乌鸦选址,卧龙冈选址昭陵选址揭秘,“风水”的几个概念,昭陵“特异”选址方式,“无垠旷土”起昭陵,太宗“大丧”与“国本”之争,昭陵创建,昭陵早期其他情况,“清承明制”改昭陵,昭陵与明陵主要规制比较,昭陵改制,喇嘛庙改氏宁寺等等。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中国古代帝陵文化探秘》书稿即是他在访问进修期间俯拾而得。中国的陵寝建筑可谓集中国风水文化之大成,他利用学习的闲暇时间将以往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假期又探访实地,探访名胜古迹,对古代陵寝的选址布局以及相关营建规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设问解惑,释疑揭秘,文中不时穿插掌故逸闻,使文章平添声色。读者在获得沉甸甸的文化知识之时,抑或得到不期的惬意。
《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的作者是《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三位主创人员李欣、张妍、闫焓,这档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也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专注于北京历史文化的专题栏目。其主创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上下,在制片人李欣的带领下,走过了九个春秋。年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历史文化内容新颖独特,吸引了多个年龄层的观众。2011年新闻频道开播后,《这里是北京》栏目加大了对新北京城市发展的关注度,开始从新闻人的角度思考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协调。房山长沟大墓便是在北京文化硅谷开发过程中发现的古墓,无论是现场直播还是《探墓手记--镜头背后的北京唐墓传奇》,都可以看到记者们对“古墓未来保护”与“开发区建设”的关注与追问。正是记者们新闻敏感度与思维高度的提升,使他
书稿以电脑复原 香妃 头骨为起因,通过介绍葬有 香妃 的园寝和发现盗口,以及历史上曾有的 香妃 画像,打开了民间的 香妃 与清宫容妃的关系,以此为线索介绍了容妃地宫的开启、清理和研究过程。同时作者运用通俗的笔触,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容妃 ,对于围绕 香妃 的诸多历史之谜一一予以详剖细说。书中收录100多张珍贵图片,作者利用自身独特的环境,以清宫档案为依据,清晰、完整地介绍了清朝后妃的丧葬制度及其陵寝的规制特点。
他是中国历史上*位皇帝。 他横扫六国缔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他将一个朝代的背影深深地烙印在历史长河中。 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举世无双的地下世界,这里掩埋了曾经的风霜雨雪。两千年后,世人仍然对这座辉煌的地下宫殿充满无限遐想。水银江河、奇珍异宝、严阵以待的军队,都让人心驰神往。 他修建阿房宫,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在世人的想象中,那该是一座多么富丽堂皇的宫殿!千百年来,有人说他残暴,有人说他贪婪,也有人说他奢靡。秦始皇真的是一个残暴不仁、心怀贪鄙的人吗? 真实的秦始皇是一位怎样的政治家? 那些道不尽的传说中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 本书将通过近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将一个与大众认知有所不同的秦始皇向您娓娓道来。
1927年3月至4月,出于对远古文化艺术的热爱, 劳伦斯与好友厄尔·布鲁斯特一道,到位于意大利中 南部古代伊特鲁利亚人的遗址进行了一次艺术家的考 古游历。他仔细考察了位于伏尔西、色维特里,塔奎 尼亚、伏尔泰拉等地的伊特鲁利亚古墓中的大量壁画 、石棺,以及当地和佛罗伦萨众多博物馆中保留的大 量伊特鲁利亚人遗物,对伊特鲁利亚文化、宗教信仰 和民族特性进行了细致、深刻并且蚀到的分析,尤其 对伊持鲁利亚的艺术美作了极为引人入胜的描述,并 由此提出了现代人类文明不是从幼稚野蛮走来的,而 是从一种文明走向另一种文明、一种宇宙观变化到另 一种宇宙观这一独到的历史观念。 D.H.劳伦斯所*的《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是一 部含有独到见解和智慧的考古*述,也是一部文采四 溢、极富感染力的优美散文,其中浸透了作者对充满 生命
内容简介
历史容易在时光的流逝中被人淡忘,但有些珍贵的东西却因先辈的努力而长久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譬如朱偰先生的著作《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朱偰,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长子,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经济教授,系主任,一生著述丰赡,在财政、金融、文学、史学、考古学诸领域,成就斐然。《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一书耗费朱先生三年心血,足迹遍及当涂、丹阳、秣陵、句容、淳化等地,详细调查了六朝陵墓二十八处,并摄影一百余幅。战火的焚毁、自然的风化以及环境的变迁,如今这些陵墓遗迹已经所剩无几,只留下这本珍贵图册,以供后人一睹那些无法再现的瑰宝。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明孝陵身上鲜明映射了社会现实。在明代,其礼制色彩格外强烈,是朱明王朝宗庙的象征。在清代,清朝皇帝多次亲至明孝陵行礼,汉族百姓为之夹道泪崩欢欣踊跃,无不感颂皇仁,明孝陵成为缓和民族矛盾的园地。在民国,国府明令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规定该日政府机关文武官员要前往明孝陵谒陵,祭祀明太祖;1937年南京城笼罩战争阴霾的那次清明扫墓,灵前重温朱元璋伟绩,*显出明孝陵在国难当头的正能量。在今日中国,明孝陵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南京**个也是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增进了与世界的交流,起到了南芽名片的作用。 向阳鸣所*的《明孝陵》以史料为依据,记述明孝陵的变迁;以礼制为线索,剖析明孝陵的世事。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墓主朱元璋、兴建孝陵、孝陵规制、建筑布局、建筑序列、建筑艺术等。
1860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劫掠,150万件珍贵皇家文物被劫掠一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在英法陆续收集到英法联军官兵回国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各地拍卖圆明园文物的英法文物原始图录,这些图录早年为图录,后来才有多件文物,再后来才有单件文物的照片,这批图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文物的清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