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走读山西 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闵行秀》系列图书,为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020年资助项目,共出版三册:《老屋大观》《古迹寻踪》《乡土墨客》。 《闵行秀·老屋大观》全面介绍闵行区境内现拥有真实图像资料可鉴的历史建筑概况,按“江南韵”(四十二处)、“海派味”(三十八处)、“乡愁曲”(其他经典老街、村舍、名楼存照)分类,以图片为主展示其建筑风貌及相关史料,并逐一考证其建造事由、存世和毁损情况,揭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不少建筑已经消逝或已失原貌,其历史图像和记载尤为珍贵。有些建筑颇具特色,却罕为人知。阅读历史建筑遗产,不仅仅为了发现,为了保护,更是为了将历史的智慧告诉未来。
本书为中高职贯通培养、校企“ 双元” 合作新形态一体化。全书分为六个项目,即集料、无机胶凝材料、钢材、砂浆、混凝土和沥青。全书图文并茂,理论知识部分难易适中,注重实操训练,每个项目下设有学习任务,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了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及试验方法。本书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等道路运输类、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也可作为道路运输类、土木工程类技术人员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参考书。本书配有丰富的数字资源,读者可通过扫描封面免费观看和学习;本书有配套教学课件。
“建筑材料”是土木、水利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进一步提升教材实用性、适用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本教材。 教材体系完整,以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及应用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墙体材料等,充分体现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满足质检员、施工员、造价员等岗位对建筑材料知识需求。 教材资源丰富,视频、微课、PPT、技术规范等数字化资源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试验视频均在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录制,突出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融入德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产一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筑材料(第3版)》系统介绍了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建筑材料(第3版)》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墙体材料,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温控与声控材料等。 《建筑材料(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也可作为土建类相关岗位培训的,并可供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参考。
《南国杰构 广州建筑文化研究文集/广州文史丛书》是作者陈泽泓近20余年间发表于报刊及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和为建筑专著所撰序言结集,共分为城建说史、名城保护、建苑揖英、岭南建筑等四个部分。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古建筑文化的探析,也有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全书围绕岭南特别是广州本土情况作研究,力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支认识建筑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构建筑物的内涵,着重对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有独立的见解。
传统村落无疑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财富,它是传统居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面对传统村落的急速消失和衰退,学界对它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不及待。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理论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场地空间、寺庙戏场等的分析,提出“领纳历史、回归传承”的重要观点;下篇以井陉于家村石砌民居为例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保护现状和经验的总结,尝试对华北这一特定区域的传统村落进行建筑学视角的分析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与规律,以期对未来的人居环境设计有所助益。
肯尼思·杰克逊著的《马唐草边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靠前部全面描述美国郊区化发展历程的城市史著作,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视角和社会学家的分析精神及人文关怀,分析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美国的郊区生活与日本和欧洲相比较,主张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要过于保持守势,从而对于未来重建美国社区的新模式充满了展望。本书获得美国城市史协会和历史协会的多项大奖。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