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转变,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本书通过梳理保护相关法规、理论和实践和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趋势和现阶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日本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状况的比较,探讨基于中国历史背景,适于本土发展现状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对策和遗产资源活化方式。
《南国杰构广州建筑文化研究文集/广州文史丛书》是作者陈泽泓近20余年间发表于报刊及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关于建筑文化的论文和为建筑专著所撰序言结集,共分为城建说史、名城保护、建苑揖英、岭南建筑等四个部分。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古建筑文化的探析,也有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考,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全书围绕岭南特别是广州本土情况作研究,力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支认识建筑发展的历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构建筑物的内涵,着重对原始资料的系统整理,有独立的见解。
本书由东路建筑、中路建筑、西路建筑三个章节构成,共收录图片109张,包括60余幅影像资料、30余张建筑平面图及建筑细部图和6张纹样拓片,真实地保留了20世纪初沈阳故宫的建筑面貌。既是出色的建筑调查记录,更是精美的建筑摄影品。本书作者伊藤清造在序言里对沈阳故宫的建筑年代、建筑形式、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此为最早研究沈阳故官古建筑群、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的著作,对沈阳故宫及其建筑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全书共三章, 章为南粤古道行,第二章为南粤古驿道现状水墨图式表现,第三章为探源古道、振兴乡村——师生调研记录。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和驿道线路产生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经贸往来都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活化驿道提供了 多的参考,领略岭南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场景,画家们分别选取了十条南粤古驿道的重点线路,并以图录的形式描绘与驿道往来联系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文历史古迹及古建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资源美景,深入挖掘古驿道的文化内涵,展现岭南历史的根与精神的魂。
《工程做法则例》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颁布的官式建筑设计、施工、估工算料、编制预算、竣工验收的规范用书,也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建筑规范用书。 全书共七十四卷。卷一至卷二十七分别介绍二十七种不同典型建筑物的结构与尺寸;卷二十八至卷四十分类介绍斗、栱、翘、昂等斗科的具体尺度;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七详细介绍各式木装修、石构件、砖瓦砌体、土作等的做法与尺寸;卷四十八至卷六十分类介绍木作、斗科、铜铁作、石作、瓦作、搭作(脚手架)、土作、漆作、画作(彩画)、裱作等的用料定额等;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四介绍上列各作及分支工种雕銮作(木雕)、菱花作(门窗槅扇棂花)、锯作(锯解)、锭铰作(铜铁活安装)、镟作、砍凿作(砍砖凿花)等的用工定额等。 由于时代不同,清代工料预算对于今天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