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是作者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结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研究,并对美术考古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
提到书画就不得不谈到甲骨起源,本书以甲骨入手,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种类,进而对书画进行了整体的介绍。《古玩图鉴:书画与碑帖篇》共列出7章内容,分别介绍了殷墟甲骨、汉字的起源和种类、书画、书画名家、中国古代油画、古书、碑帖等,除了对书画的源流、种类详细展开外,还对书画的鉴别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古玩图鉴 系列丛书一共8册,《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古玩指南》改编。
本稿以陕北分布在绥德、米脂、神木、吴堡、清涧县、榆阳区、靖边等地的陕北汉画像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精选石刻,一一介绍其内容,从历史、社会、制作手法等方面全新诠释陕北汉画像砖的含义、特点和沿革,每一幅画面都是一扇历史的窗户,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
崇福寺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老城区中心,唐麟德二年(665)始建,金熙宗年间(1135—1150)曾经大规模扩建,至今仍是一处规模宏大、殿阁林立的古寺院。主殿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是中国现存规模 的三座辽金时期佛殿之一,较完整地保留了原建之物,其棂窗、壁画、塑像、背光和琉璃脊饰,均为古代艺术之瑰宝,被称为“五 ”。 本书选取的壁画,画面色调整体为冷色调,背景以石青、石绿为主,胁侍菩萨以接近背景色的石青为主,而佛像的袈裟则全部为朱色,冷暖对比下,突出了佛的中心地位。加上线条沥粉贴金的表现手法,画面 显得典雅深沉。
本册所选壁画位于山西运城永乐宫三清殿,名《朝元图》,面积403.34平方米,乃闻名海内外的作品,元代道教艺术的鸿篇巨制、精华之作,在中国壁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壁画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
《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是张朋川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研究文章的结集,他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
全书分四章。 章“遗珍慧命——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民俗存在”,介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图像内容,解析壁画艺术的民俗生命意蕴。第二章“寓物则乐——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之物质民俗与审美”,从物质民俗事项的角度解析这批壁画遗珍,力图还原壁画中对居住、服饰、饮食、生产等方面民俗事象的艺术记录。第三章“因心造境——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中混沌的民俗悟读”,包括壁画作者的附会传说、壁画的传说等内容,从民俗理解中看这批壁画所蕴含的复杂民俗心理。第四章“乡土本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与艺术民俗重建”,以田野考察的记录,管窥四川地区对 壁画艺术的承继,以及民间信仰的流变状态。
全书分四章。 章“遗珍慧命——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民俗存在”,介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图像内容,解析壁画艺术的民俗生命意蕴。第二章“寓物则乐——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之物质民俗与审美”,从物质民俗事项的角度解析这批壁画遗珍,力图还原壁画中对居住、服饰、饮食、生产等方面民俗事象的艺术记录。第三章“因心造境——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中混沌的民俗悟读”,包括壁画作者的附会传说、壁画的传说等内容,从民俗理解中看这批壁画所蕴含的复杂民俗心理。第四章“乡土本位——四川明代佛寺壁画与艺术民俗重建”,以田野考察的记录,管窥四川地区对 壁画艺术的承继,以及民间信仰的流变状态。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壁画总体布局精巧、形象构图神奇、点划线描娴熟、施彩赋色高妙而闻名遐迩。腰殿四壁画水陆画,内容广泛。属 的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罗汉、供养人等。属 的有南斗六星、王帝神众、元君圣母众、四海龙王众等。属儒教的有功臣将士、孝子顺孙、节妇烈女等。腰殿东、西、南三壁壁画为元代建殿时所绘,北壁和扇面墙壁画为明代补绘。腰殿壁画技巧精工,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色彩浑厚,可与永乐宫元代壁画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