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的第二册(宋 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本书将根据这6个分类,挑选代表性瓷器对宋瓷进行详尽介绍。
《德化陶瓷史》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 空白期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 空白期 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 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特展普及读本,特邀请研究 空白期 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著名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 空白期 的*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本书着重从传统制瓷技艺的视角解读景德镇瓷器发展的历史和特色,全书共分六章:一、景德镇瓷业发展史略,自晚唐五代始至民国止;二、瓷石与高岭土,讲制瓷原料高岭土的开采、加工、使用和影响;三-五、讲技艺,分别是成型技艺、窑炉与烧城、装饰技艺;六、介绍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包括青花瓷器、青花玲珑瓷器、粉彩瓷器和高温颜色釉瓷器。除原有的序之外,作者又后补了一篇阎崇年的序,对本书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邢窑遗址从北朝后期至元代,前后延续七百年左右,是北方早期瓷器、早期白瓷、透影白瓷、早期三彩的主要产地。《邢窑:全2册》汇总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考古发掘资料,即1987 1988年内丘电影公司和西关北,1990 1991年临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临城山下,2003年内丘步行街,2012年内丘服务楼,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服务楼,发掘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邢窑遗址的发掘获评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邢窑:全2册》为上册文图、下册图版形式,主题内容以发掘时间、地点为顺序,分别对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描述,遗物统一型式划分,同时进行了分期与特征方面的总结,并在青瓷、黑(酱)瓷、细白瓷、素烧、三彩等方面倾注了较多笔墨。
本书主要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其他统治时期的瓷器,包括清初器物和康熙青花瓷、釉下五彩瓷和釉上五彩瓷、康熙单色釉瓷和颜色釉瓷、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19世纪瓷器、清代陶器,以及中国陶瓷的造型、纹饰和款识等。本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瓷器世界,了解清代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欧洲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书中收录了百余件清代瓷器的精美图片,有助于丰富读者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了解。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 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 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 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 ;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 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 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 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性能及应用效果评价》针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需求,聚焦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系统梳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现状,以现有保护修复材料为分析评估对象,基于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依据保护修复工艺特点设计模拟实验,实验室测试其吸收率、渗透性、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模拟保护修复材料抵御环境侵蚀的作用机制,研究用于陶胎加固、彩绘加固、残片粘接的保护修复材料等进入文物本体的作用机制;实验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服役行为,揭示保护材料与陶质文物作用的微观特征,结合行业需求,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流程,构建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效果评估的参数和方法,科学评估验证了已用保护材料及其保护工艺的效果,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效果评价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