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瓷器卷》的第二册(宋 元分册),精选收录宋、辽、西夏、金、元传世与考古发掘瓷器共计228件(套),在国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顾时代和地域,所选器物窑口覆盖全面,造型优美别致。本卷分为这一时期瓷器概述、文物图版说明及附录研究文章两篇三个部分。文物按照窑系和时代顺序排列,每件均有高清全景图版,部分重要器物还有局部细节图,文字说明首列馆藏信息,然后详细介绍器型、胎质、釉质、花纹、来源等。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本书将根据这6个分类,挑选代表性瓷器对宋瓷进行详尽介绍。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 空白期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国内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非常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 空白期 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 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特展普及读本,特邀请研究 空白期 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著名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 空白期 的*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区别于普通陶器的两类特殊器物,在商周时期南北方均有出土,而以南方地区居于主体。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又多见窑炉证据,可视为南方地区的特征性产品。相对而言,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则数量极为有限,也缺乏烧制基础。因此北方地区出土的这两类器物具备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原始瓷器的发现和研究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共同发端、发展,自1929年在殷墟小屯的发掘中便出土有原始瓷器。此后随着原始瓷器在各地的广泛发现,这类特殊遗物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极为丰富。然而作者对以往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仍可发现在若干方面尚有较大缺憾,故从 资源与社会 、 中心与周边 、 贸易与互换 三个概念对北方地区印
一本书看懂“ 人造物”宋瓷,在宋瓷里见证中华美学高光时刻!为什么有历史学家认为“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 器物”?为什么宋瓷被称为中国美学的 ? 重要的是,为什么宋瓷这么重要这么美,你却一直看不懂、也没机会看清楚?如果你心存疑问,那就让《遇见宋瓷》给你一个看懂宋瓷的机会。 本书是许晟对 宋瓷片做的一份“审美报告”。作为哲学与艺术理论家,作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洞见与审美直觉。在本书中,为了让读者一次性看到 的宋瓷,他针对80余片 瓷片,拍摄并精选了百余幅高清照片,并逐一对宋瓷的艺术特色与美学成就进行赏析,向读者介绍了宋瓷及各 窑口的传奇与荣光,以及它们所提醒的、纯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可以说《遇见宋瓷》为普通读者和宋瓷搭起了一座赏心悦目的“沟通”桥梁,也为读者提升审美力提供了一次很好
《中国外销瓷》(作者:柯玫瑰、孟露夏)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的中国外销瓷藏品为线索,讲述了16至19世纪中国瓷器出口至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历史。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外销瓷最丰赡的博物馆之一。《中国外销瓷》中近200件精品,均系该馆藏品首次公开出版,全面展示了中国外销瓷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中西融合的器型以及外来的绘画纹样。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不包括域外产品和现代陶瓷工艺。编写宗旨是,从中国古陶瓷的历史、技术与鉴赏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性的工具书。词目中材料力求新颖,涵盖面力求广泛,解释力求详尽,使之兼具资料性和实用性。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集结了谢明良教授二十年间发表的26篇有关瓷器的论文,内容涉及陆地考古遗址出土标本、海底沉船打捞遗物和保存在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的珍品。《陶瓷手记: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轨迹》分为四部分,即:造型篇、纹饰技法篇、台湾出土贸易陶瓷篇、中国外销瓷与瓷窑考古篇,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和胆大心细的推理,由散布世界各地的陶瓷器和残片,追索中国陶瓷在历代演变过程中的陶瓷样式、装饰技法和工艺美学的变化,进而衔接亚欧贸易交流网络的失落环节,以读者重返古代世界陶瓷文化的历史现场。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