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中国古代陶瓷所体现的造物艺术思想》从古代陶瓷日用器、礼器和丧葬器三种类型的陶瓷器着手分析,总结出陶瓷艺术中所体现的 器以载道 、 器以藏礼 、 文质彬彬 、 物与神游 和 得意忘形 的造物艺术思想。并在结论部分指出,在我国传统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各个艺术层面上,陶瓷艺术越向上层靠拢,其所具备的人文思想内涵就越丰富,所反映出的不同时代的造物思想内容所占比重就越大。
所谓陶瓷,即陶器与瓷器的统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英文中的 China 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作为世界上蕞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研究陶瓷的发展史无疑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 《古玩图鉴:陶瓷篇》共包含6个章节,包括陶器的起源、古代陶器的类别、中国陶器艺术史、古代陶器的鉴定方法、瓷器的起源、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以及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等内容。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精巧实用。 古玩图鉴 系列图书一共8册,包括《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改编而成。
《现代核分析技术与中国古陶瓷》阐述了中子活化分析、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和X射线荧光分析等核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国古陶瓷领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总结了国内进10年来科技研究中国古陶瓷的成果。对广大从事核分析技术、科技考古、文博工作者以及中国古陶瓷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的材料。
本书是作者对安阳出土的247000余片陶片及1500余复原陶器进行考古学研究,并在这些出土陶器进行科学分类和绘制出《殷墟陶器图录》(形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性描述,报告材料本身的性质和陶器在底下的分布情形及其历史意义,根据这些实物与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代与史前文化的若干关系;并可以看出不见于文字记录的殷商文化中的若干新成分。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理论,阐述了越窑青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保护与传承实践,在对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越窑青瓷从业人员以及大学生、市民、游客等群体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越窑青瓷遗址和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慈溪市如何塑造“秘色瓷都”城市品牌形象等进行了探讨。
瓷器由于在历史上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存世量极大。这些瓷器承载着众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被历代人们所喜爱和收藏。但伪的器物也非常多,在收藏过程中,真伪和价值判断成为问题的焦点。本书以直述青花瓷的鉴定与防伪要点为主,从造型、纹饰、釉质、窑口、胎质等5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文物进行鉴定,并配有大量一手的瓷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