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 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 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 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 ;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 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 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 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以独特的风格饮誉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习俗。 本书从茶具的角度切入,梳理近代以来潮州陶瓷业经营背景下潮州茶器的发展脉络,归纳饮茶风俗的变化与茶具的时代特点,突出 传承与创新 。全书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潮州茶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磁州窑瓷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磁州窑几个问题的探讨、磁州窑瓷器烧造相关问题的认识、磁州彭城窑创烧年代初探、浅谈女真文化对磁州窑的冲击和影响、宋元饮酒风尚对磁州窑的影响、从文字装饰看古代磁州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磁州窑书法艺术欣赏、观台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研究、磁州窑炉上村窑址白地黑花、酱花瓷的初步分析、议磁州窑童子持莲纹等。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前期(洪武至成化)官窑瓷器的专著。本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陶瓷界常用的眼学为辅,分章介绍明代前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和研究鉴赏方法。在后一章,作者利用搜罗到的所有明代前期瓷器资料,编成传世明代前期瓷器现存情况(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点等)综合目录。在附录部分,作者列出了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古陶瓷研究者、古陶瓷收藏家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越窑是汉宋期间位于浙江东北部的手工制瓷作坊 。越窑制瓷业源于当地史前制陶业,是世界上*早生 产成熟青瓷的窑场。越窑制瓷发展史主要包括烧制窑 具的改进、制瓷技术的创新和青瓷产品的发展三个方 面。窑匠制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龙窑结构和装 烧窑具改进的不息动力,窑匠专业技能、当地风俗习 惯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销售方 式的改变和政府相关制瓷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越窑 制瓷业的生产规模和窑场的扩散迁移。在汉宋时期, 越窑一直处在我国青瓷生产的高势能处,她通过产品 销售、窑匠迁移等形式不断地向四周甚至海外传播自 己的先进制瓷技术。越窑既是制瓷手工作坊,*是一 种物质文化,从遗存窑址、存世越瓷身上可以找到越 地古代文明的精髓。 《越窑制瓷史》由魏建钢所*,供相关读者阅读 学习。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遗址范围内保留着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包24座,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000余件,包括各类瓷器,集南、北各民窑之大成,所烧瓷器种类繁多,釉色齐全,纹饰精美,具有景德镇窑、磁州窑、耀州窑、建窑和定窑等窑系的特点,也是元至明清著名官窑景德镇烧瓷技艺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亚民和王莉英编著的《釉上彩瓷器研究》内容包括:广彩瓷器中人物纹饰的演变;广彩促进中西瓷画技巧的演变;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广彩瓷器;试论广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初识广彩瓷;广彩刍议;扒龙舟盛景——佛山市博物馆藏广彩瓷盘释读;乾隆时期广彩纹章瓷器边饰的流行年代及断代意义;浅议广彩瓷的“红”与釉上彩瓷的“红”之异同;广彩彩绘显微分析研究等。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造型雄浑大气,釉色奇幻绚丽。作为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唐三彩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反映了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也使今人对唐代的文化、社会充满了想象。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如唐人如何称呼唐三彩,唐朝时唐三彩的生产流通,唐三彩是否统一配给,等等。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其中不乏实用性的观点。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图片百幅,图文并茂,方便大众读者从多个方面认识
《叠翠》是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馆藏精品图录,收录127件瓷器。本图录不仅是图片的展示,更是以图片形式直观地将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予以阐述。每件器物都有照片,大部分还带有线图,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引用了大量的窑址、墓葬出土资料,作为对比材料。此外,图录前面所附两篇论文以及末尾所附的资料目录索引更是增加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渤海三彩(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釉陶器精华的图录,是黑龙江省具备团体考古领队资质的科研机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成果,书中对器物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李辉柄陶瓷论集》精选李辉柄老师所发表的论文50余篇,内容涉及遗址考古调查,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国瓷器的外销四大方面。拟根据故宫旧藏瓷器的特点,对宋代官窑瓷器作进一步研究。拟对当前瓷器鉴定中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即把传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性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研究与归纳,力争在陶瓷断代上找出一些科学的“鉴证”。此书汇集李老师一生的研究心血,可以很好的让广大读者了解李老师的研究历程,尤其是宋官窑等陶瓷方面研究难题。
“陶器是原始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它是将黏土按照人们的需要,制成一定的形状,再经火烧而成的。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也是跨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精心制作的陶器,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还因其极具美感的多样造型、精美的纹饰而成为艺术品,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照耀在黃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沃野上时,先民们早掌握的工艺技术,就是烧制一种用泥土捏成的陶器。此后,随着谷物贮藏和日常饮水的需要,陶器随之发展起来,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的《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陶瓷卷)》的节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