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从10万件陶瓷馆藏中精选80件,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空间范围涵盖近20个国家,以陶瓷为线,开启一段穿越历史的跨文化之旅。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前期(洪武至成化)官窑瓷器的专著。本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陶瓷界常用的眼学为辅,分章介绍明代前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和研究鉴赏方法。在后一章,作者利用搜罗到的所有明代前期瓷器资料,编成传世明代前期瓷器现存情况(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点等)综合目录。在附录部分,作者列出了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古陶瓷研究者、古陶瓷收藏家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一、本书为著者所创办的大晟堂古陶博物馆馆藏古陶瓷图集,收录战国至宋金时期河北古陶瓷计264件(组)。 二、书中选编的古陶瓷器绝大部分为著者所藏各个时期的精品。兼顾文物与艺术价值。 三、图集中的古陶瓷器按时代顺序编排,同一时代大体按照陶质、器形等条件编排。
北京龙泉务窑辽代瓷器的分析研究是科技考古在陶瓷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它从不同层面揭示了辽代北京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社会生产、生活水平,从而丰富了对北京古代社会各发展阶段的认识,也进一步完善了北京社会发展史的文化内涵。 《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北京龙泉务窑辽代瓷器科技研究》在研究中使用了元素分析技术、物相分析技术、色差分析技术、热分析技术和显微分析技术,对北京龙泉务窑辽代瓷器的胎釉成分、物相组成、色度指标、烧制温度和微观形态特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测试分析。对陶瓷考古中胎釉的化学组成、原料处理、施釉工艺、装烧工艺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我国辽代瓷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北京龙泉务窑辽代瓷器科技研究》适合于从事考古学、科技考古学、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使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
吉州窑是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其历史悠久,创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500年。吉州窑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为集中,也*代表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如岗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场,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本书所收录的主要是古陶文,即汉代以前的陶文,也酌情收录部分瓦文、砖文。所谓 新出 ,主要是指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图录》、袁仲一、刘钰先生的《秦陶文新编》出版后新出的古陶文,也有一部分是二书失收和未收的。全书收录陶文1143方,按照时代编排,分商以前、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含战国秦)。战国又分齐、燕、三晋(韩、赵、魏)、楚。书稿所收每一陶文下,先录陶文原拓或照片,图下依次标示编号、器形、释文、出土地、著录作品、现藏地等(不可知者阙如)。对陶文著录作品原文未释或误释者,径改;对少数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字,择善而从一家之言;陶文原拓缺字和未识字用 □ 代替。所收材料公布或发表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配合太仓地方经济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太仓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的指导下,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逐渐揭开了一个湮没于地下近700年的瓷器中转贸易集散地的神秘面纱。考古发掘发现了430余处元明时期的遗址,有大型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瓷片堆积等;出土了150余吨以龙泉青瓷器为主的遗物,器形有碗、盘、高足杯、炉、盏、瓶等近40类。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古太仓城内东门附近,东西向重要交通水系致和塘的南岸,是古太仓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故本次考古发现也是太仓城市历史的一次重要发现。考古发现的建筑基址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其中东区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体量较大,格局清晰,推测为一仓储遗存遗址。出土的数以吨计的龙泉青瓷器与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沉船出水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遗址范围内保留着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包24座,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000余件,包括各类瓷器,集南、北各民窑之大成,所烧瓷器种类繁多,釉色齐全,纹饰精美,具有景德镇窑、磁州窑、耀州窑、建窑和定窑等窑系的特点,也是元至明清著名官窑景德镇烧瓷技艺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中国第一部古陶瓷的权威工具书, 包括古陶瓷的类别、器形、釉彩、纹饰、窑口、款识、工艺技术、缺陷、修复与作伪、人物九大类共1603个词条, 并有彩色插图480幅。编写过程中, 对一些说法不同意的概念进行了规范, 并根据考古资料使词条更具有科学性。此书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曾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渤海三彩(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釉陶器精华的图录,是黑龙江省具备团体考古领队资质的科研机构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成果,书中对器物做了详细的介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